首页> 中文学位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6h】

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1.1引言

1.2岩石蠕变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1.3岩石流变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4岩石流变模型参数辨识研究进展

1.5流变模型FLAC程序开发研究进展

1.6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炭质板岩瞬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1引言

2.2岩石单轴和三轴力学特性试验概况

2.3岩石单轴和三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4 楔形剪切和巴西劈裂试验

2.5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炭质板岩蠕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岩石蠕变试验介绍

3.2炭质板岩分级加载蠕变试验研究

3.3两种状态岩石蠕变特性研究

3.4两种状态岩石加卸载蠕变特性研究

3.5岩石蠕变破坏特征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炭质板岩流变模型与参数辨识

4.1引言

4.2元件组合模型简介

4.3炭质板岩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

4.4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非线性流变模型研究

5.1引言

5.2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流变模型

5.3基于硬化和损伤效应的非线性流变模型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进Burgers流变模型的FLAC3D程序开发

6.1引言

6.2 改进Burgers非线性流变模型三维差分形式[163, 190]

6.3 FLAC3D简介

6.4 程序流程与编程概要

6.5 非线性流变模型程序的模拟验证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开展不同含水状态下岩石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对于正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岩石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炭质板岩在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的力学特性以及蠕变规律,建立适用于炭质板岩的非线性流变理论模型,结合粒子群算法(PSO)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流变参数进行辨识,并将建立的流变模型嵌入FLAC3D,完成数值程序的二次开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开展干燥和饱和状态下炭质板岩单轴和三轴试验、楔形剪切试验、巴西圆盘劈裂试验,以及单轴循环加卸载瞬时力学特性试验,掌握了两种状态下炭质板岩的瞬时力学特性,也为开展岩石蠕变试验提供了试验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水对炭质板岩强度和变形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在单轴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的影响更为突出;
  (2)采用全自动伺服流变仪,对干燥和饱和炭质板岩开展分级加载和分级增量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研究两种状态下炭质板岩的蠕变特点,以及水对岩石在各级压力下的蠕变量、蠕变速率的影响。在中、低应力水平下,岩石蠕变变形主要呈现出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2个阶段,当加载应力增加到较高应力水平时,岩石轴向变形急剧增长,表现出加速蠕变阶段;相同应力水平下的饱水岩样的蠕变量为干燥岩样的3倍以上;加卸载蠕变试验表明:水对岩石瞬时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瞬时塑性变形方面,对瞬时弹性变形的影响不大,而对岩石蠕变变形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粘弹性应变方面;
  (3)根据炭质板岩在干燥和饱水状态下的蠕变特点,在Burgers流变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一个非线性粘塑性体,和Burgers流变模型相串联,构建适于炭质板岩蠕变特点的改进Burgers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导出了模型的本构方程、蠕变方程、卸载方程以及蠕变模型的三维形式;
  (4)在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将线性递减权重粒子群算法和Levenberg-Marqud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相结合,先采用线性递减粒子群算法对流变模型参数进行初步辨识,将其结果作为初始值,再采用L-M算法进行辨识,参数辨识后的相关系数均在0.94以上;
  (5)针对目前建立的能反映蠕变加速阶段的流变模型元件和参数较多的问题,借鉴经典元件组合模型的建模思路,将含分数阶微积分的软体元件与弹簧元件串联,结合一个幂函数粘塑性体,提出一种新的四元件非线性粘弹塑性流变模型,并给出该模型的本构方程和蠕变方程。利用炭质板岩蠕变试验结果,将该模型与改进Burgers非线性流变模型进行对比拟合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岩石的三阶段蠕变特性,在满足拟合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减少组合模型中的元件个数和参数数量;
  (6)岩石的蠕变过程是岩石内部应力不断调整,硬化和损伤效应不断发展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经典元件模型为基础,将岩石的初始屈服强度作为蠕变硬化的应力阈值,岩石的长期强度作为损伤软化的应力阈值,引入能反映岩石蠕变硬化的硬化函数和损伤效应的损伤变量,建立了一个能够全面反映蠕变机制的岩石非线性蠕变模型。利用蠕变试验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辨识,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描述三阶段蠕变特性,而且可以全面反映岩石蠕变过程中的蠕变硬化和损伤软化机制;
  (7)依据FLAC3D提供的内置本构模型源代码,在Burgers蠕变模型有限差分形式的基础上,导出了改进Burgers非线性蠕变模型的三维差分形式。借助C++语言将改进Burgers非线性蠕变模型的三维差分形式编译成动态链接库,嵌套到FLAC3D中,实现了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并利用新开发的流变模型进行单轴压缩蠕变模拟试验,验证了程序二次开发的正确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