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ALOS卫星数据的汶川地震地表形变特征研究
【6h】

基于ALOS卫星数据的汶川地震地表形变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监测地壳形变的理论基础

2.1 InSAR基本原理及敏感度分析

2.2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2.3 D-InSAR技术局限性及误差减弱措施

2.4 常规InSAR 数据产品介绍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时序InSAR分析技术

3.1短基线集技术(SBAS small baseline subset)

3.2 PS-InSAR技术

3.3 CR-InSAR技术

第四章利用D-InSAR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同震地表形变特征

4.1龙门山地质概况

4.2两轨法数据处理

4.3形变场提取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利用短基线集(SBAS)技术研究汶川震后地表形变特征—以安(县)茂(县)地区为例

5.1安县、茂县地质概况

5.2小基线法数据处理

5.3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二、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08年5月12号汶川地区爆发了Mw7.9强烈地震,此次地震主断裂带一直延续到青川县苏河北侧附近,针对这次地震,本文尝试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地表形变特征,分别为同震和震后。分别采用D-InSAR和SBAS等先进大地测量技术构建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探究断层迁移规律,及震后开展大面积山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具体如下:
  1、简述InSAR、D-InSAR、SBAS-InSAR基本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步骤,对于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项(大气误差,轨道基线误差等)采用了相应的程序进行削弱,对自适应滤波,Boxcar滤波和Goldstein滤波在此次地震数据处理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同时说明了合适的窗口和滤波次数对滤波效果的重要性。
  2、对6轨道60景ALOS/PALSAR L波段数据在干涉前进行了邻轨拼接与MSP预处理,在获取了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后并基于最小邻近法再次进行了拼接与矫正。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公布的38个连续GPS站和435个移动GPS观测站,将其投影到LOS向,基于远近场、等值线、剖面线等评定InSAR观测的可靠性。针对震后的安(县)茂(县)地区形变研究,共选择11景 PALSAR影像(2008.10.21-2010.10.27),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时间形变序列及平均形变速率,分别以西南部的石鼓乡一带和东南部的沸水镇为中心分析与降水的关系。
  3、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覆盖龙门山断裂带两侧83194km2,断层附近形变梯度较大,具有分段性、逆冲性。条纹沿该断层呈环绕分布,整体呈西北盘抬升,东南盘下降。本次监测确定的宏观震中位置为31.05°N,103.30°E,本次监测近场σ0为16.9cm,远场σ0为4.5cm。震后的安茂地区东南部呈抬升趋势,抬升速率为15-30mm/y,东北和西南下沉趋势明显,沉降速率为20-45mm/y,在六、七月份形变速率加速,与当地降水量也有一定关系。整体来看与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征具有一定吻合和趋势性,与前人研究成果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