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匈关系(1964——1982年)
【6h】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匈关系(1964——1982年)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前言

一、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苏匈关系(1964-1968年)

三、布拉格之春及苏联对匈牙利政策的调整(1968-1974年)

四、平稳发展中的苏匈关系(1975-1982年)

五、对苏匈关系的再认识及新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为前言和正文两大部分。 前言简单介绍了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调整,以及勃列日涅夫执政十八年来的苏匈关系,并就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等基本问题作了说明。 东欧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东欧地区历来都是命运多舛危难丛生之地,东欧国家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被奴役和被束缚的历史,东欧诸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都不能逃脱大国的争夺与控制。匈牙利便是东欧国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战后初期,东欧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随着苏美冷战的开始,苏联加紧了对东欧的控制,使之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纳入苏联模式的轨道。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在对西方推行缓和政策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东欧政策的调整。在改善苏南关系的同时,允许其它东欧国家内部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并推行了局部的经济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放弃了它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支配地位。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立足未稳,希望进一步与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东欧国家建立友好密切关系,稳定苏联对外战略的基石。而就匈牙利来说,十月事件后保持国内政治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同苏联加强联盟关系、抵制西方的挑衅与颠覆,是谋求国内政治稳定的前提。因此,这一时期,苏匈两国密切往来与沟通,卡达尔等国家领导人纷纷前往莫斯科,“朝拜”新任领导人,探听“老大哥”的意图。勃列日涅夫为了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也不断地出访匈牙利,全面展开双边会谈及首脑对话,加强经贸往来发展两国经济关系。 由于“布拉格之春”的影响,苏联在东欧实行积极的控制措施,加紧了对匈牙利经济改革的控制。在1968年的情形下,匈牙利必须考虑到周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对改革的态度,不得不采取有限度的改革。历史表明,在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局势下,要使苏联从根本上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是难以实现的,匈牙利要想摆脱苏联控制,完全实现独立自主同样也是不可能的,匈牙利的改革只能在苏联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与苏联同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相比,苏联同匈牙利的关系在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是相对平静的。出于各自不同的动机,匈牙利领导人在内外政策上注意同苏联协调一致。在苏联同匈牙利的关系中,尽管协调合作是主流,但也不乏矛盾和冲突。 重新审视苏匈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启示:东欧国家在冷战两极对抗的严峻现实中,应如何处理既同社会主义苏联结盟,又坚持民族独立自主两者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设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