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
【6h】

半焦负载锌锰铜吸附剂的加压浸渍法制备及其中温煤气脱硫性能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气化煤气和热解煤气共制合成气的双气头多联产技术是目前认为最具前景的洁净煤技术之一,将富含CO和CO2的气化煤气和富含H2和CH4的热解煤气进行重整,可获得最佳组成的合成气;通过生产焦、醇醚燃料和产生电能,可实现原料组成和能量的合理匹配与梯级利用。该技术中,作为原料用合成气对H2S的含量要求比较苛刻(H2S浓度必须低于0.1 ppmv),同时为了避免脱硫过程中引起的“冷热病”和热能的损失,中温煤气脱硫便成为该技术中净化工艺的首选,而精脱硫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硫化行为是其中必须关注的重点。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压浸渍法进行中温脱硫用吸附剂的水热合成的研究。首先对吸附剂载体和活性组分前驱体进行了筛选,然后对前驱体溶液浓度、浸渍压力、浸渍时间、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等操作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显示,加压浸渍法是一种有效的吸附剂制备方法,半焦和硝酸锌是可选的吸附剂载体和活性组分;加压浸渍过程能够将锌基活性组分均匀浸渍到半焦载体、并同时有效改善载体半焦的孔隙结构。吸附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20%的硝酸锌溶液与35ml的半焦载体,在20atm下浸渍5h,分别在50和100℃下干燥5h,再在500℃纯氮气吹扫下,煅烧5h。原料半焦经加压浸渍后,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从16.65m2/g和0.01cm3/g最大增加到265.49m2/g和0.07 cm3/g.
   针对氧化锌脱硫精度高但在中温强还原性气氛下活性组分不太稳定、氧化锰在中温脱硫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脱硫活性及优良的机械稳定性、氧化铜是耐高温吸附剂的主要活性组分等现状,进行了适量的氧化锰和氧化铜改性氧化锌吸附剂的构思,以期优势互补,得到脱硫活性和机械稳定性俱佳的中温锌锰铜基吸附剂。以锌、锰和铜的可溶性硝酸盐为吸附剂的前驱体,在优选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加压浸渍,过滤、干燥和高温煅烧,制得吸附剂Z20M4C6SC。在300-550℃范围内的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吸附剂可将煤气中的H2S从500ppmv脱除到0.1ppmv以下(H2S脱除率大于99.98%),其穿透时间在500℃时达到56h,此时最大穿透硫容为13.84%。
   三组分吸附剂Z20M4C6SC的脱硫性能明显好于各单组分吸附剂,最大穿透硫容比三个相应含量单组分吸附剂的简单加和(8.98%)增加了54.12%;双组分吸附剂Z20M4SC的硫容(7.98%)与相应两种单组分吸附剂穿透硫容的加和值(8.02%)几乎相当,显示了三组分吸附剂中铜的引入促进了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
   结合催化剂表征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吸附剂Z20M4C6SC脱除煤基气体中H2S的活性组分主要包括ZnO、MnO2、CuO和ZnMnO3,其中ZnMnO3与H2S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最大(5.499×1018),在脱硫反应中起主导作用。将铜添加到锌锰基吸附剂Z20M4SC中,促进了锌锰复合物ZnMnO3的生成;同时铜的添加提高了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有利于活性组分和H2S的接触,促进了脱硫反应的进行;另外,铜的添加明显增大了吸附剂的机械强度,有益于改善吸附剂的硫化/再生循环性能。
   采用等效粒子模型分别对吸附剂Z20SC、Z20M4SC和Z20M4C6SC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估算,发现三类吸附剂的整个脱硫过程可分为两个反应控制阶段,即反应初期的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区,和反应中后期的扩散控制区。吸附剂在化学反应控制区的活化能Ea和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Ep显示,三组分吸附剂Z20M4C6SC的数值(6.23和9.39kJ/mol)明显小于双组分Z20M4SC(22.89和33.87kJ/mol)以及单组分Z20SC(18.10和51.21kJ/mol),说明锌基吸附剂Z20SC中添加的锰和铜的共同作用有效降低了硫化反应的活化能,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散度的提高和活性组分粒径的减小可以降低其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
   CO、H2和H20是煤气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吸附剂Z20M4C6SC对环境气氛的适应性考察实验结果显示,CO或H2独立存在于硫化反应气氛中,对脱硫反应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对吸附剂中活性组分ZnO和CuO的还原和对ZnMnO3的分解引起。但H2和CO的同时存在可以相互减弱各自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抑制程度。H2O作为硫化反应的产物之一,对吸附剂的硫化反应存在着抑制作用,但在复杂气氛H2/CO/H2O/N2/H2S中,优化制得的吸附剂Z20M4C6SC仍具有较好的脱硫效果,在脱硫精度为0.1ppmV时的穿透时间长达42h,说明该吸附剂具有较强的气氛适应能力,是一种较理想的吸附剂。
   硫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气氛下的硫化反应均存在前期的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和中后期的扩散控制,吸附剂Z20M4C6SC在H2/CO/N2/H2S、H2/CO/H2O/N2/H2S、H2O/N2/H2S、H2/N2/H2S和CO/N2/H2S各气氛中的穿透硫容大小顺序(13.84%>9.46%>7.64%>6.57%>6.15%)与其在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Ep(9.39<13.44<13.96<14.31<18.10kJ/mol)成对应关系,同时扩散控制区的活化能Ep均大于化学反应控制区的活化能Ea,显示了扩散控制在锌基吸附剂脱硫过程中的重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