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糖膳食加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机制的研究
【6h】

高糖膳食加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写和中英文对照

声明

前言

实验一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二胰岛素抵抗在高(蔗)糖膳食引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结论

实验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高(蔗)糖膳食引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结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代谢性综合症

附录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个人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蔗糖在加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1 Wistar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Control)组,以正常饮食喂养;(2)高饱和脂肪酸(HF)组,采用复合因素(正常饲料+20%猪油+1%胆固醇)饲养;(3)高糖(蔗糖)高脂(HGF)组采用上述复合因素+10%蔗糖+0.25%胆酸饲养;饮用水为普通自来水,各组动物雌雄分笼饲养,自由进食和饮水,造模九周形成NASH模型。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无菌无热源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待测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组织匀浆甘油三酯(TG);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肉眼及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并根据脂肪变性及炎症判断标准确定模型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类型;枸橼酸铅染色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细胞中解偶联蛋白2(UCP-2)的表达,以便结合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嵴的改变程度。实验2-实验3 动物分组及饲养方法同实验1,检测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判断各组动物胰岛素抵抗程度;肝脏组织TNF-α免疫组化采用SP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Image-Pro Plus 6.0,检测各组肝脏免疫组化TNF-α的表达。鲎试剂检测血中内毒素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结合致炎因子及LPS观察肝细胞炎变程度;LPS与部分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以便观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非酒性脂肪性肝炎之间的关系。 结果:空腹血糖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外周血FFA、MDA、ALT、IRI、TFN-α以及肝组织匀浆TG、TNF-α水平模型组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且HGF组均高于HF组。肝组织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动物肝细胞均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以及炎细胞浸润,其中HGF组炎细胞浸润程度严重,与HF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透射电镜观察,control组肝细胞内线粒体形态正常,数量丰富;HF组部分线粒体肿大,肿大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并可见嵴断裂现象;HGF-α组大鼠线粒体肿大,大部分嵴消失、部分嵴排列紊乱,膜大部分融合。肝组织免疫组化TNF-α在肝细胞胞浆表达,模型组表达较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GF组高于HF组。UCP-2的表达,HF组强于HGF组。P38MAPK的表达HGF组强于HF组。两个蛋白的检测当中,正常对照组仅微量表达。血浆内毒素水平也以HGF高于HF,并且LPS与各检测指标高度相关。 结论:高蔗糖膳食能够促进和加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糖毒性”,胰岛素抵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通过炎症信号传导通路MAPK刺激机体产生致炎因子等在高蔗糖膳食引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