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0T MRI活体示踪BMSCs移植修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6h】

3.0T MRI活体示踪BMSCs移植修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 体外实验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3.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4.结果

第二部分 体内试验

1.SD大鼠的分组

2.构建模型的过程

3.BMSCs移植的疗效评估

4.统计学方法

5.结果

讨论

结论

本实验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磁性-荧光双标在干细胞示踪中的研究进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1.目的: 1.1、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定。 1.2、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移植SPIO标记BMSCs(经肾动脉及肾包膜下两种移植方法);再利用MR活体示踪BMSCs,T2及T2*map图像定量分析。 1.3、综合评价BMSCs移植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疗效。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SD大鼠40只,雄性,5-6W,170-200g(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2、实验方法 MRI检查方法: SD大鼠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d、1w、2w、3w行磁共振扫描(采用Siemens Verio3.0T磁共振成像仪,水平卧位,头先进,行轴位T2WI、T2*WI、多回波T2序列及T2*序列扫描)。 细胞鉴定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ellQuestPlot软件分析数据;采用常规免疫荧光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SD大鼠造模3w后计算体重增长率、下腔静脉采血测定肾脏功能,取材进行组织切片及HE染色。 3.结果: 3.1、体外实验 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成功分离BMSCs,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分析法鉴定细胞表型:CD34(-)、CD45(-)、CD44(+)、CD90(+); BMSCs能够成功地被诱导分化为成骨、成脂细胞。 3.2、MRI活体示踪 (1)肾脏IRI后MRI表现:损伤前,T2WI图像双肾大小基本对称、信号一致,而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肾体积增大、信号增高;(2) T2*WI序列在体示踪SPIO标记BMSCs:1d时,两种不同方法低信号区(铁信号)均局限在注射局部,随着时间推移,肾动脉组左肾出现斑片状低信号区,而肾包膜下组低信号区仍部分局限于包膜下。(3)损伤组与治疗组(包括肾动脉组、肾包膜下组)T2值:损伤后,三组T2值均升高,最高点位于1d;随着时间推移,T2值有下降趋势,但两组治疗组下降幅度较损伤组大;在同一时间点,治疗组T2值低于损伤组,但两组治疗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损伤组与两组治疗组(肾动脉组、肾包膜下组)T2*值:损伤组T2*值趋势比较稳定,推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T2*值影响不大;两组治疗组T2*值最低点均位于2w,在同一时间点,两组治疗组T2*值低于损伤组,但两组治疗组之间变化趋势不一致。 3.3、评价疗效 (1)比较三组体重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治疗组>损伤组;(2)比较三组肾脏功能,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水平由高到低为:损伤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动脉组较肾包膜下组水平低;(3)比较HE染色结果:对照组肾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损伤组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治疗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程度较损伤组轻。 4.结论: 4.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可以成功分离、培养BMSCs。 4.2、SPIO标记的BMSCs能够靶向迁移到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区。 4.3、MRI T2WI及T2map图像能够显示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改变,T2*WI及T2*map图像能够活体示踪SPIO标记的BMSCs,但是两种移植方法无明显差异。 4.4、从体重增长率、肾脏功能及组织HE染色综合分析,BMSCs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徐婷;

  •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
  • 学科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健丁;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放射医学;诊断学;
  • 关键词

    MRI; 活体示踪; BMSCs移植; 修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