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314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风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6h】

314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风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1.3严重程度分级

1.4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2.2可疑药物

2.3临床特征

2.4实验室检查

2.5临床分型

2.6影像学检查

2.7预后

2.8血液系统疾病DILI分析

2.9 RUCAM评分

3 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风险因素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4年间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314例完整的临床病例,分析其导致肝损的用药种类、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风险因素及预后等。
  结果:
  (1)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纳差、乏力、黄疸、发热等,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引起DILI的药物中抗肿瘤药、抗微生物用药(包括抗结核药)及中药位居前三位。其中抗肿瘤药以阿糖胞苷、三氧化二砷及环磷酰胺为主;抗微生物用药以美罗培南、伏立康唑及氟康唑多见;中枢神经系统及精神类药品中以奥氮平致病作用最为显著。用药方式多为联合用药。而联合用药以抗肿瘤药联合抗微生物用药为主。
  (2)肥胖、低蛋白血症、总胆红素升高者更易出现胆汁淤积型/混合型损伤(P=0.000);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混合型患者的性别、有无基础肝病、有无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AST水平无明显差异。年龄较大、伴随基础肝病及临床分型为胆汁淤积/混合型的患者容易发生重度DILI(P<0.05);性别、低蛋白血症与 DILI严重程度无关。白蛋白≤28g/L(P=0.0008)、AST≥2ULN(P=0.0075)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3)所有病例中出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的共有64例(20.38%),表明药物性肝损伤最主要是引起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如肝酶、胆红素等,只有少部分会出现影像学的改变,这种情况多见于病程晚期或合并其他肝脏疾病。
  (4)大部分DILI预后较好。性别、是否发生黄疸及临床分型对预后无影响(P>0.05)。
  (5)伴随血液系统疾病的139例患者中全部为肝细胞损伤型。好转93例,恶化46例,性别、ALT值、总胆红素升高、贫血与预后无关(P值分别为0.3、0.15、、0.2、0.1),年龄≥60岁、AST≥3ULN、ALP≥2ULN、GGT≥2ULN、白蛋白<28g/L、N%≥50%、E%≥3%的患者预后较差(P值分别为0.008、0.001、0.007、0.04、0.01、0.005、0.003)。
  (6)共有255例患者获得RUCAM评分,RUCAM值>8分:6例;RUCAM值在6-8分之间:100例;RUCAM值在3-5分之间:133例;RUCAM值在1-2分之间:16例。
  结论:
  通过本研究发现,肥胖、低蛋白血症、总胆红素升高者更易出现胆汁淤积型/混合型损伤;白蛋白≤28g/L、AST≥2ULN是预后的危险因素。伴随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年龄≥60岁、AST≥3ULN、ALP≥2ULN、GGT≥2ULN、白蛋白<28g/L、N%≥50%、E%≥3%的患者预后较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