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同“耍孩儿”的生存和发展
【6h】

大同“耍孩儿”的生存和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承诺书

引言

第一章 关于“耍孩儿”的起源研究成果综述

1.1在民间流传的两种说法

1.2历史文物所反映的情况

1.3学术界的十种观点

1.4对学术界诸观点的个人分析

第二章 “耍孩儿”的发展

第三章“耍孩儿”的艺术特点

3.1唱腔规则

3.2唱腔特色

3.2.1独特的歌唱发声唱法

3.2.2唱腔中的拖腔

3.2.3重叠顶真式的唱法。

3.2.4咳字在唱词前

3.3乐队建制与伴奏

3.3.1乐队建制

3.3.2乐器伴奏

3.4行当划分

3.5表演特色

3.6人物造型

3.7景物造型

第四章“耍孩儿”的剧目

4.1传统剧目

4.2传统剧目的题材分类

4.3新编剧目

第五章“耍孩儿”的现状

5.1演出市场

5.2演出团体

5.2.1专业剧团

5.2.2民间业余耍孩儿剧团

5.2.3耍孩儿班社

5.3剧团生存的问题

5.3.1大同耍孩儿剧团

5.3.2业余民间“耍孩儿”剧团

第六章“耍孩儿”今后的发展刍议

6.1保护

6.1.1保护对象

6.1.2保护方法

6.2继承

6.3革新

6.3.1改革管理体制

6.3.2改革艺术本身

6.4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

展开▼

摘要

“耍孩儿”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大同、怀仁、山阴、应县一带的地方剧种,其历史悠久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其曲调优美动人,剧目通俗风趣,演出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耍孩儿”在唱腔、伴奏、舞美上都极有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我国的很多民间音乐一样,大同“耍孩儿”开始呈现出衰落甚至消亡的迹象。近年来国家为保护这一剧种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保护政策。2003年“耍孩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2004年4月政府又将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中。2005年12月大同“耍孩儿”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旨在前人调查、研究和有关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深入调查,以文化人类学的宽泛视角,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手段,以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历史角度对“耍孩儿”艺术形式、剧团、艺人与演出运作、习俗进行研究。本文以结合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为出发点,以大同“耍孩儿”生存状况研究为重点,以为大同“耍孩儿”这一古老戏曲的保护、继承、发展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为目的,进行研讨。笔者通过对该剧种的实地调查,对其历史、艺术形态进行研究并对其发展进行规律性总结,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它的生存状况,分析和研究其衰落的原因,并为国家对这一古老戏曲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设想。 本文共为六章:第一章关于“耍孩儿”的起源研究成果综述,通过对民间传说、学术界的观点和历史文物的研究与总结,大体分析“耍孩儿”的形成、发展脉络;第二章“耍孩儿”的发展,叙述“耍孩儿”在形成之后的发展历程;第三章“耍孩儿”的艺术特点,总结了“耍孩儿”在唱腔、文武场、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与其他剧种的不同之处;第四章“耍孩儿”的剧目,列举了“耍孩儿”的传统剧目以及新编剧目,并对其题材进行归类分析;第五章“耍孩儿”现状,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并展现“耍孩儿”的国营专业剧团、民营业余剧团以及一些小班社的生存现状;第六章“耍孩儿”今后的发展刍议,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大好前景下,以大同“耍孩儿”生存状况为重点,以结合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为出发点,为大同“耍孩儿”这一古老戏曲的保护、继承、发展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