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超越
【6h】

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超越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传统的发展理论

1.1 传统发展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1.1.1 传统发展理论的内涵

1.1.2 传统发展理论的特征

1.2 传统发展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演变及其内涵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演变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超越

3.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3 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3.3.1 以人为本——匡正了人与物的本目关系

3.3.2 全面协调发展——关注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系统性

3.4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3.4.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3.4.2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

声明

展开▼

摘要

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而发展的范式、速度和质量则是社会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纵观国际国内社会,发展观的理论层出不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无论是掠夺了大量资源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主权国家,都急于发展经济。这就需要一种有效的发展理论来指导这些国家如何进行战后重建,于是专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理论”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出现了经济的疯狂的增长,带来了战后经济的一派繁荣。但不可避免的是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威利斯·哈曼博士说:“我们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却迷失了方向”。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其中的描述给人类敲响了一记警钟,引发了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首次意识到环境保护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出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观”被提了出来。“可持续发展观”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理性诉求,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日益地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角度、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阐述了它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通过对发展的“量”和“质”的对比,通过对可持续发展观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的实质的契合说明了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作的正确选择。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科学创新为支柱,新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循环经济”考虑到资源可持续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循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体现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的特征。目前结合中国的国情,国家要大力提倡循环经济,营造循环经济实现的大环境,做好实行循环经济的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国际形式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对以往种种发展观的创新与超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