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粮布业中的晋商与徽商
【6h】

明清粮布业中的晋商与徽商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明清时代经济发展概况

1.2 研究史及方法论

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4 粮布业合并的原因

第二章 明清粮布商发展始末

2.1 明清粮布商发展的背景

2.2 明清粮布商发展的五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从明初洪武年间到明成化年间(1368-1487年)

2.2.2 第二阶段:从成化、弘治年间到万历中叶(1488-1572年)

2.2.3 第三阶段:从万历后到康熙初年(1573-1662年)

2.2.4 第四阶段:从康熙中叶到道光年间(1662-1850年)

2.2.5 第五阶段:从道光中叶到清末(1851-1911年)

第三章 晋徽商粮食贸易之比较

3.1 经营粮食贸易的原因

3.1.1 历史原因:徽州与山西均为人多地贫之地,粮食不能自给

3.1.2 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商品化趋势增强,从而使粮食大规模贸易成为可能

3.1.3 政府政策的引导

3.1.4 存在粮食地区差价、时间差价,商人有利可图

3.2 贸易路线及区域的比较

3.2.1 贸易路线的异同

3.2.2 贸易区域的不同

3.3 经营方式的比较

3.3.1 相同的经营方式

3.3.2 不同的经营方式

第四章 晋徽商棉布贸易之比较

4.1 经营棉布贸易的背景

4.1.1 棉花种植及其流通情况

4.1.2 棉织业的发展情况

4.1.3 地区差价甚大,贸易利润可观

4.2 贸易区域的划分

4.3 经营方式的比较

4.3.1 行商

4.3.2 坐贾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个人简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商帮,如晋商、徽商、齐鲁商、江右商、洞庭商、宁波商、龙游商、闽商、粤商、陕商,现代学术界称为“十大商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晋商和徽商。山西和徽州原本属于地产贫瘠之地,历代人口迁徙使得这些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粮食短缺。而自古民以食为天,粮食自然是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行业,而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棉布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而粮布业是晋商与徽商都非常看重的一个行业,他们都依赖粮布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日后经营典当、票号等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粮布商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大商人有许多不是单独经营粮布的,往往时将粮布贸易和其他贸易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在各自经营的过程中,其贸易范围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差别,从而各自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晋徽商在相互交叉的历史阶段内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虽然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他们在经营粮布业之中所辐射的贸易范围是不同的,简单来讲晋商以西北地区为主,徽商以长江流域为主,各自对东北地区都有贸易,但品种以及货源地是有区别的,市场份额也不同。在棉布贸易中,在贸易的区域上也是不同的,两者在经营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形式均为行商坐贾。广大的江南地区和东北、山东地区的棉布市场大多为徽商所控制,而晋商多在西北地区活动。
  本文就从明清粮布业中的晋商与徽商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中,以其贸易范围和方式为比较切入点,寻找其内在规律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