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6h】

对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1.2.2 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路径及研究取向研究

1.2.3 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方式研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群体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1.3.2 个体对群体压力的回应

1.3.3 集群行为的产生条件及核心要素

1.3.4 农民抗争方式研究

1.4 概念界定

1.4.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1.4.2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转型期背景下解读群体性事件案例

2.1 转型期我国公众对社会现状的评价

2.1.1 公众的社会冲突感知度增强

2.1.2 基层政府的行政能力减弱

2.1.3 群体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2.2 解读案例:综合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群体性事件

2.2.1 环保型群体性事件——“垃圾围城危机”与“围城居民健康”的博弈

2.2.2 农村群体性事件——农民械斗与政府信任的流失

2.2.3 国企改革群体性事件——集体改制与个体抗争的结果

2.2.4 媒体主导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导向作用

第三章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机制研究

3.1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3.1.1 基层政府管理能力滞后

3.1.2 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3.1.3 个体对“集体思想”的遵从

3.1.4 新闻媒体对舆论导向的影响

3.1.5 人情思维对民意表达的阻碍

3.2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研究

3.2.1 群体中个体的狂热表现

3.2.2 群体中领袖人物的影响

3.2.3 群体压力下的群体规范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对策

4.1 避免群体角色行为失范,畅通公众利益诉求渠道

4.2 完善基层政府职能,建立民主政府管理机制

4.2.1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部门问责机制

4.2.2 加强服务意识,提升公众满意度

4.3 提升基层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

4.4 调整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制衡机制

4.5 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倡导公众依法维权

4.5.1 司法部门严格执法,真正实现依法办事

4.5.2 继续完善司法制度,保障公众合法权益

4.5.3 大力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4.5.4 建立法律援助体系,保证公民法律权益

4.6 建立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和社会危机处理体系

4.6.1 注重协调群体内冲突,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的前提

4.6.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的基础

4.7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公众与网络媒体互动,形成共同文化价值认同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我国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利益格局、价值观念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逐渐显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正是转型期我国社会问题的直接体现。首先,本文回顾了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重新界定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确保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其次,解读经典案例深入分析案例产生的原因,为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在互联网与资讯发达的今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产生强大的舆论磁场,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新的挑战。相对滞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干部的稳控思维需要进行改革,应满足群众长期以来的利益诉求,同时受基层干部、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因素影响,最终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再次,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非理性意识主导下的群体狂热行为,深入探究此类个体行动行为背后的各种心理动机,探究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心理运行机制。最后,运用社会角色行为失范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相关的社会学经典理论知识,提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和具体的处置方法,并从政治、司法、文化、制度等多个层面,对防范和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可参考的解决对策。群体性事件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必然产生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与公众共同努力畅通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