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评价
【6h】

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评价

代理获取

摘要

1、探讨3.OT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联合应用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2、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DWI诊断中重要参数b值的选择,并分析正常对照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在同-b值下的ADC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组病例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初步探讨DWI对乳腺良恶性占位的鉴别诊断价值。
   在本部分病例包括77例女性患者,共84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54个,良性病变30个。另选取84个正常腺体组织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病例均在Philip Achieva 3.OT超高场核磁共振、乳腺专用16通道线圈下行常规扫描(T1WI、T2WI、T2压脂:SPAIR技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取0,500,800,1000s/mm12)。在DWI图像基础上生成不同b值对应的不同ADC图,测定病变ADC值及rADC值。观察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以形态不规则(或线状、树枝状)、边缘模糊、毛刺(或有棘状突起)作为恶性征象,圆形或类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晰作为良性征象;观察病变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及增强曲线(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以显著或较显著强化、向心性强化、Ⅱ型或Ⅲ型曲线为恶性征象,均匀性强化、Ⅰ型曲线为良性征象鉴别病变良恶性。观察病变在弥散加权图像上是否显示弥散受限,计算在每-b值下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正常腺体组的平均ADC值及其95%可信区间,良恶性病变组的rADC值及其95%可信区间,ADC(及rADC)值作为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D)表示,每组内先进行正态分布性(K-S)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相同b值正常乳腺、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ADC(及r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常乳腺、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在不同b值时获得的ADC(及r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获得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的结论后再做各组间两两比较,即SNK-q检验,P<0.05作为有显著意义的标准,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对不同b值下对应的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rADC值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从而可得到不同b值对应的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ADC及rADC阈值及相应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最大的b值及其相对应的ADC或rADC阈值具有最佳诊断效能,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形态学、多期动态强化及弥散加权成像三种诊断方法及其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
   形态学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Se)88.9%、特异度(Sp)73.3%。多期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92.6%、特异度66.7%。形态学与多期动态增强联合应用诊断效能为灵敏度90.7%,特异度70.0%。弥散加权成像b=500s/mm2时,恶性、良性病变组、正常乳腺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29±0.160mm2/s、1.323±0.370mm2/s、1.790±0.159mm2/S,恶性、良性病变组的rADC值分别为0.624±0.011、0.794±0.213;b=800S/mm2时,恶性、良性病变组、正常乳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9±0.164mm2/S、1.172±0.322mm2/s、1.596±0.121mm2/S,恶性、良性病变组的rADC值分别为0.663±0.012、0.853±0.024;b=1000s/mm2时,恶性、良性病变组、正常乳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3±0.163mm2/s、1.128±0.327mm2/s、1.555±0.101mn12/s,恶性、良性病变组的rADC值分别为0.682±0.012、0.899±0.025。不同b值下同一组病变ADC值及r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b值下恶性、良性病变组与正常乳腺组ADC值及r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病变结果绘制的ROC曲线显示.b=1000s/mm2时,rADC阈值取0.701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8,此时诊断效能最优,其诊断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86.7%。联合应用形态学、多期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92.6%,特异度90.0%。
   1、3.OT磁共振常规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成像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不足。
   2、DWI技术ADC值可以作为MR动态增强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手段。b值=1000s/mrri2,其诊断效能最高。
   3、将多期动态增强与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乳腺癌鉴别的诊断效能,尤其能够提高特异度,弥补了形态学及多期动态增强成像的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