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战电影中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传播学研究(1931-1949)
【6h】

抗战电影中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传播学研究(1931-1949)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承 诺 书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抗战电影的传播主题演变

1.1同胞速醒 奋起抵抗(1931——1937年)

1.2国破家亡 全民抗战(1937——1945年)

1.2.1国统区的抗战电影

1.2.2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战电影

1.2.3香港的抗战电影

1.3铭记历史 批判现实(1945——1949年)

第二章 抗战电影中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及演变因由

2.1抗战电影中的人物类型

2.1.1农民——主角与观众的双重身份

2.1.2工人——坚决斗争到底的中坚力量

2.1.3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牺牲

2.1.4知识分子——我以我血荐轩辕

2.1.5女性——从柔弱到坚强的成长历程

2.1.6少数民族——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1.7日本士兵——从侵略者到人性发掘

2.1.8爱国艺人——折不断的铮铮铁骨

2.2抗战电影中人物形象的阶段性演变

2.2.1全面抗战前电影中的人物形象(1931—1937年)

2.2.2全面抗战期间电影中的人物形象(1937—1945年)

2.2.3抗战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1945—1949年)

2.3人物形象演变的因由

2.3.1时代的风云激变

2.3.2受众的不同诉求

第三章 抗战电影的传播效果和现实意义

3.1抗战电影的传播效果

3.1.1舆论动员

3.1.2记录历史

3.2对现代抗战电影的有益警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实践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展开▼

摘要

从1931年起算,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由受侵略受屈辱到奋起反抗的过程。除了战场的滚滚硝烟,众多爱国人士也在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抗敌活动。抗战爆发后,文艺界先后成立了多个抗日救亡组织。1938年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宣告成立,扩大了文艺、电影、戏剧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电影与当时的进步戏剧、进步报刊如《救亡日报》、《抵抗》、《战时联合旬刊》等一起进行了广泛的抗日救亡宣传,共同烘托出“全民抗战”的舆论氛围。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电影的娱乐功能减弱,宣教功能加强。它的视觉表现打破了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能够把创作者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观众,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舆论场,呼吁更多的民众起来抗战。抗战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在颂扬民族气节,呼吁、动员民众抗战和记录时事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尝试用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抗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对当时抗日救亡运动所发挥的舆论动员作用,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选取1931—1949年的抗战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全面抗战爆发和胜利为标志,把研究时间划分为全面抗战前、中、后三个阶段。文章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不同阶段内影片传播的思想主题和依据不同受众塑造的人物形象。
  全面抗战前的电影主要以日军侵略我国东北为背景,传播的思想主题是逃避无用,民众只有迅速觉悟、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击退敌人。“七七”事变爆发后,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影片展现的内容是军民团结共同抵抗外敌,呼吁全民抗战。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的电影则主要是回顾这场战争以及对不同人物灵魂的拷问。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依据不同的受众诉求,电影塑造了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各种人物形象,主要有:农民、工人、爱国官兵、知识分子、女性、少数民族人士、日本士兵等。在战争中,他们或多或少经历了一个觉悟和成长的过程。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遭遇也各有不同,但保家卫国的思想和行动却是一致的。影片塑造的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正是对观众的一种情感劝服,以此达到呼吁民众积极抗战的传播效果。
  在对抗战电影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基础上,文章会从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方式入手分析电影的传播效果,也即它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的舆论动员作用。文章最后会简要阐述现代抗战电影的发展方向,影片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的命运的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