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徐长卿的化学成分研究
【6h】

徐长卿的化学成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徐长卿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1.1 挥发油类

2.1.3 多糖类

2.1.4 C21甾体类

2.1.5 其它类化学成分

2.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2.1 镇痛、镇静作用

2.2.2 抗菌作用

2.2.3 抗炎作用

2.2.4 解毒

2.2.5 抗病毒

2.2.6 抗肿瘤作用

2.2.7 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2.2.8 对平滑肌及心血管的作用

2.3 C21甾类成分结构的鉴定方法

2.3.1 13C-NMR

2.3.2 1H-NMR[70,71]

2.3.3 MS [70,72]

2.3.4 红外光光谱(IR)

2.3.5 化学方法

2.4 结语

第三章 徐长卿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从徐长卿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3.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材料和仪器

4.1.1 药材

4.2 提取分离

4.3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5.3 学习心得

致谢

致谢

展开▼

摘要

选题依据: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系萝藦科(Asclepiadaceae)鹅绒藤属植物,产于辽宁、河北、陕西和西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镇痛解痉、抗菌消炎等作用。其化学成分前人也有一些报道,已知含有丹皮酚、异丹皮酚等,但是由于该植物的主要成分是C21甾体及其苷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 NMR及 MS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该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面的研究才有突破。直到1986年,日本北海道大学三桥博教授报告了该植物含C21甾体苷,才阐明了徐长卿的特征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种C21甾体配糖体以及黄酮类化合物和少量生物碱。但总的来讲,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其活性成分也未阐明,这与其作为一味著名的常用中药的地位相比,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状况还远远不能与之相适应。
  目的:研究徐长卿(Cynachum paniculatum(Bge.) Kitag.)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为其药理活性的研究奠定物质基础。
  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从徐长卿中分离得到了3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的25个,包括7个C21甾体类化合物、1个吲哚衍生物、10个苯乙酮衍生物、1个醛类化合物、3个有机酸类化合物、1个苯酚衍生物和2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为:白薇苷A(cynatratoside A)(1)、白前苷元C(glaucogenin C)(2)、白前苷A(glaucoside A)(3)、徐长卿苷A(cynapanoside A)(4)、新白薇苷元F(neocynapanogenin F)(5)、新白薇苷元F3-O-β-D-夹竹桃糖吡喃糖(neocynapanogenin F3-O-β-D-oleandropryranoside)(6)、3β,14β-二羟基-孕甾-5-烯-20-酮-3-O-β-D-葡萄吡喃糖苷(carumbelloside II)(7)、3-甲氧基-4,5-亚甲二氧基-苯乙酮(3-methoxy-4,5-methylenedioxy-acetophenone)(8)、3-吲哚甲醛(1H-indole-3-carboxaldehyde)(9)、丁香醛(syringaldehyde)(10)、3,5-二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4-hydroxy-3,5-dimethoxyacetophenone)(11)、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2,5-dihydroxy-4-methoxyacetophenone)(12)、丹皮酚(paeonol)(13)、异丹皮酚(iso-paeonol)(14)、罗布麻宁(apocyni)(15)、2,4-二羟基苯乙酮(2,4-dihydroxyphenylethanone)(16)、2,5-二羟基苯乙酮(2,5-dihydroxyphenylethanone)(17)、肉桂酸(cinnamic acid)(18)、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nzoic acid)(19)、3-羟基苯乙酮(3-hydroxyacetophenone)(20)、对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21)、间甲基苯酚(3-methylphenol)(22)、苯甲酸(benzoic acid)(23)、β-谷甾醇(β-sitosterol)(24)、胡萝卜苷(daucosterol)(25)。
  结论:化合物8、9、11、21、2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化合物10、15、17、18、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