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百期《礼拜六》研究
【6h】

后百期《礼拜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后百期《礼拜六》的创办历史

2.1 创刊背景

2.2 刊行情况

第三章 后百期《礼拜六》的编创队伍

3.1 报刊主编王钝根、周瘦鹃

3.1.1 敏锐报人王钝根

3.1.2 期刊台柱周瘦鹃

3.2 作家队伍

3.2.1 职业作家群体

3.2.2 业余作家群体

3.2.3 新文学家的参与

第四章 后百期《礼拜六》的内容和特色

4.1 从文言到白话——语言形式的变革

4.2 报刊栏目花样繁多

4.3“五四”之后市民文学风貌

4.3.1 市民文化精神的转变

4.3.2 市民文学的现代性走向

第五章 后百期《礼拜六》的创刊意义和历史局限

5.1 创刊意义

5.2 历史局限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礼拜六》是一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都市休闲文艺周刊,是近代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它在五四前后两度出现、两度走红,并引起市民文学期刊编辑的两次高潮,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礼拜六》于1914年6月6日创刊,至1916年4月29日出至第100期停刊;1921年3月19日停刊五年后复刊,至1923年2月10日出至第200期终刊。杂志发行地在上海,由中华书局出版。杂志前后各出版一百期,研究者通常称之为前百期《礼拜六》和后百期《礼拜六》。
   后百期《礼拜六》发行之时,正处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时已经进入文学史分期上的现代文学领域,作为通俗文学期刊的代表,它与新文学作家旨趣大相径庭。以其为阵地写作的“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通俗文学作家群受到新文学作家的强烈批判,《礼拜六》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作为文学逆流的代名词而存在。直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它以及以它为核心的整个流派。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后百期《礼拜六》的论述:一、后百期《礼拜六》的创办历史。重在考察《礼拜六》复刊时的文化环境及其在与新文学环境抗衡中如何实现杂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二、后百期礼拜六》的编创队伍。在新文学主导话语权的文学界,敏锐报人王钝根和以“台柱式”人物周瘦鹃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作家群体如何使杂志再创辉煌。三、后百期《礼拜六》的内容和特色。相比较前百期而言,语言实现了由文言到白话的过渡;报刊栏目花样繁多,后百期《礼拜六》在前期以小说为主的基础上,探索了大量有益于市民消费群体能够快速阅读的栏目,进一步加深了杂志的消闲意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市民文化精神形态受到西方文明的洗礼后呈现出新面貌,后百期《礼拜六》作品中体现了这种转变,无论内容还是文学样式都有所调整,以适应新时期市民的阅读期待。四、后百期《礼拜六》的创刊意义及历史局限。精英文人参与的缺位,使得后百期《礼拜六》能够以普通市民大众日常琐碎生活为主要内容,从而有别于正统文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呈现,对考察“五四”之后市民文学风貌提供了重要资料。后百期《礼拜六》栏目花样繁多,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贴近市民生活及其消闲趣味赢得了广大受众群体的欢迎,对现代报刊编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后百期《礼拜六》在内外因的影响下,最终寿终正寝于新时代的洪流中。除了新文学日渐成为时代的主流等外因的影响,后百期《礼拜六》自身的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如后百期《礼拜六》的作家群体依然抱着传统文人的心态,作品难以紧跟时代脚步反映社会潮流的变革;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新文学作家的攻击下难以给与有力的回击:“趣味性”过重,在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更迭过程中,作家群体知识更新速度慢,无法突破固有的观念以致终被时代所淘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