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6h】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收益分配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回顾

2.1文献综述

2.2相关理论回顾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非农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3.1初始形成阶段(1950-1958)

3.2全面停滞阶段(1959-1981)

3.3制度逐步完善阶段(1982-1992)

3.4改革缓慢阶段(1992-1998年)

3.5加快改革步伐阶段(1998至2014)

第四章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现状及参与主体博弈分析

4.1农村土地收益分配现状

4.2土地收益分配主体博弈分析

第五章 促进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构想与政策建议

5.1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公平分配制度的基本思路

5.2促进土地收益公平分配的几点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问题。截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我国“三农”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用途也发生了变化,征地问题已经越来越牵扯到农村居民持续生计能力和社会保障。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必然牵扯到征地补偿问题,一方面是被征用土地的增值收益分配参与主体,另一方面则是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处理不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所以,对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分配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农地非农化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归纳整理,对涉及农地非农化的马克思地租理论、土地资本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进行了完整的梳理。然后回顾了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变迁和发展过程,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进行,但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收益分配主体不明确、失地农民社会保值不够健全、补偿标准和方式过于单一、地方政府过分逐利陷入“土地财政”怪圈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征地制度不完善、土地出让金分配比例及使用不合理、财税体制需要改革。针对上述问题,在重点对收益分配参与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后,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土地资本理论和博弈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快开展土地相关权利登记;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和方式;建设城乡统一土地要素市场,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对当前财税体制进行改革,消除土地财政依赖;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收益,加强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