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北魏官俸和爵禄制度研究
【6h】

北魏官俸和爵禄制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北魏前期班赏制度

1.1 拓跋族的形成与迁徙

1.2 北魏前期的经济

1.2.1 狩猎经济

1.2.2 掠夺经济和畜牧经济

1.2.3 农业经济

1.3 北魏前期无禄制

1.3.1 北魏前期百官无禄原因

1.3.2 北魏前期的班赏

1.3.3 班赏制下贫富分化

1.3.4 北魏前期贪腐与治理

第二章 孝文帝班行俸禄制

2.1 军府食禄转地方

2.2 俸禄制正式实行

2.2.1 俸禄制下官员收入

2.2.2 地方官员其他收入

2.2.3 “罢诸商人”和“即兼商用”问题

2.2.4 俸禄制班行阻碍

2.2.5 北魏中后期的班赏

2.2.6 孝文帝时期贪腐治理

第三章 北魏官员致仕的待遇

3.1 北魏致仕建立

3.2 致仕官员俸禄

3.3 致仕官员其他待遇

第四章 封爵食邑制度

4.1 北魏前期的虚封

4.2 孝文帝改革爵禄制

4.2.1 王爵食邑

4.2.2 开国食邑制

4.3 爵禄制下的贫富分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北魏建立伊始,刚刚脱胎于氏族部落制,还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畜牧经济、射猎经济所占比重巨大,而此时期官员的收入是依靠掠夺模式下的战利品再分配,即不定期的班赏制度,其获利的主要人群主要是拓跋诸部的宗室、勋贵,依附的部落豪酋以及汉地的宗主。他们随军出征获得大量的赏赐,遂成豪富,而其他官员则逐渐贫困。北魏初期吏治败坏。至孝文帝时,累数代之功,在太和八年班行了俸禄制,开创了以品定俸制度,这项制度不仅为北齐继承且一直延续到了明清,影响深远。
  论文主要研究北魏官员的官俸和爵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官员收入的主体。前人对此已有诸多研究,笔者有一些新的想法。
  笔者认为北魏的班赐制主要有着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从班赐的范围看来,是有一个从随军官员到留台官员的逐渐转变过程;其次从班赐的内容来看,大致上有着从掠夺牲畜到布帛金银等的转变,不过牲畜一直多次出现于历次班赐中;最后,北魏前期的战后班赐以及各项班赐都呈现出一个不断减少的状态。
  北魏俸禄地方先于中央,且应是由地方俸禄军府食禄转化而来。但其时诸制草创,直到班禄诏后,才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制度化的俸禄制。前代学者多注意到道武帝时期的军府食禄,以及献文帝时期在地方上建立了俸禄制度。笔者在查阅史料后,认为其二者是具有继承性的。在《魏书》卷113《官氏志》中记载,文成帝时期“护军转太守”,部分军府的将领成为地方上的太守,将军府食禄也带到了地方,到了献文帝采纳张白泽的上疏后,才在地方上全面建立起俸禄制。俸禄制度颁行后,地方上官员之前享有的俸禄还没有规范化,于是在俸禄诏书班行后一二年间又制定了“依户给俸”和“随地给公田”的制度。
  班赐制度并没有消失。直至孝文帝在位期间,其在全国颁行囊括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俸禄制度。而班赐制度也并没有完全的泯没于历史,除献文帝时期没有班赐记录,孝文帝及其后诸帝依旧有班赐,其中的战后班赐,赏赐俘虏等战争掠夺品。只不过次数很少,在官员俸禄中并不占有主要地位,笔者认为这仅是北魏拓跋族汉化后,游牧民族特性的一种制度遗存,也证明终北魏一朝,一直是胡汉杂糅的政治体制。俸禄制班行后,孝文帝完善官僚机构,加强对百官的贪腐整治,吏治得到了澄明。
  北魏在孝文帝时期建立了七十致仕的制度,从现有的史料记载,部分高级官员在致仕时会受到皇帝的特别礼待,提高官品,从而提高职俸的待遇。同时致仕官员还享有皇帝的不定期赏赐等。
  班爵食邑制度是在孝文帝时期建立的,北魏初期前代学者已多有论述其是虚封。其主要是保障拓跋族人依靠爵位获得班赏,同时起到对胡族酋帅以及汉族宗主的安抚作用。孝文帝时期虚封开始转向实封,但也同时实封和虚封并存,授王爵者皆是实封。而其他爵位,只有获得“开国”爵称,才是实封。公、侯、伯、子、男爵受封者为神元帝后嗣、外戚、代北十姓贵族、世家大族、胡族酋帅等,这些人大多在朝为官,所以封邑的租税也是他们收入的来源。对官员授爵所获的食邑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到当时官员的实际收入状况。
  北魏对官俸和爵禄的改革,体现了北魏国家逐渐汉化的过程,其制度为以后的隋唐的制度建设提供很好的积淀和借鉴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