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研究
【6h】

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 研究框架

2 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理论

2.1 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

2.2 宏观经济的相关理论

3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态势

3.2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估算

4 影子银行规模对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作用机理

4.1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2 影子银行对GDP的作用机理

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作用机理

5 影子银行规模对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5.2 模型选择

5.3 实证分析及结论

6 完善中国影子银行管理的建议

6.1 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6.2 构建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了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国际上看,影子银行包括投行、对冲、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传统银行核心业务且不受一般审慎监管,通过不同的金融工具完成信用、流动性、期限转换等活动的信用中介体系。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影子银行促使传统商业银行运作方式及盈利模式的转变,为商业银行规避监管机构监管提高自身收益水平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在创造大量流动性的同时,削弱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价值,由于其高杠杆、期限错配等特点放大了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使得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在理论上,将中国影子银行对我国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整理了影子银行和宏观经济的相关理论,描述了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历程和趋势,测算了影子银行的规模,分析了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在实证上,本文采用剔除了季度影响之后的2006-2014年的月度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与各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脉冲响应图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影子银行体系规模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且经济增长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作用更大;二是在利率的冲击下,正规渠道的信贷规模与影子银行规模走势截然相反,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非对应的关系;三是影子银行规模对CPI指数影响几乎为零,但是CPI的高涨刺激了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并利用实证分析检验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关键变量的影响大小,从而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子银行监管的相关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