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6h】

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渔业资源及管理动态

1.2.2 东海区渔业资源及管理动态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SWOT模型分析法

2.2.1 SWOT模型分析框架

2.2.2 SWOT模型分析实施步骤

2.2.3 SWOT模型分析对策

3 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分布

3.1 渔业资源

3.1.1 种类组成

3.1.2 时空分布

3.2 鱼类资源

3.2.1 种类组成

3.2.2 时空分布

3.2.3 主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3.3 头足类资源

3.3.1 种类组成

3.3.2 时空分布

3.3.3 主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3.4 虾类资源

3.4.1 种类组成

3.4.2 时空分布

3.4.3 主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3.5 蟹类资源

3.5.1 种类组成

3.5.2 时空分布

3.5.3 主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特征

4 浙江南部外海海洋环境与渔场、渔期的关系分析

4.1 浙江南部外海海洋环境因子分析

4.1.1 渔场海洋水文

4.1.2 叶绿素a

4.2 浙江南部外海渔场渔期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4.3 浙江南部外海渔场渔期

5 浙江南部外海捕捞作业方式与作业结构分析

5.1 捕捞作业方式

5.1.1 双拖作业

5.1.2 围网作业

5.1.3 单拖作业

5.1.4 桁杆拖虾作业

5.1.5 流刺网作业

5.1.6 灯光敷网作业

5.2 捕捞作业结构分析

6 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SWOT分析

6.1 浙南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SWOT分析

6.1.1 优势分析

6.1.2 劣势分析

6.1.3 机遇分析

6.1.4 威胁分析

6.1.5 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分析

6.2 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考

6.2.1 着眼于浙江省渔业发展的思考

6.2.2 立足我国国家海洋权益的高度

6.2.3 放眼于海洋环境科学的视野

6.2.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浙江南部外海渔场渔业资源特点

7.2 浙江南部外海渔场渔期特征

7.3 浙江南部外海捕捞作业方式建议

7.4 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7.5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前,有关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合理有效地开发外海渔场已成为解决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有效出路。浙江南部外海作为东海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是东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之一。勿庸置疑,开发利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资源,不仅是解决因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实施被迫退回的外海捕捞渔船就业出路的权益之计,而从战略着眼,参与该海域国际或地区间的渔业开发,以维护我国管辖海域的国家资源和渔民权益也势在必争。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调查和分析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SWOT模型分析,从战略高度提出可持续利用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对策。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及渔场、渔期,捕捞作业方式特征如下。1.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组成以热带、亚热带种为主。据调查,浙江南部外海的生物种类共有416种,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渔业资源种类主要有14种:刺鲳、竹筴鱼、带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鲀、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中国枪乌贼、长角赤虾、戴氏赤虾、假长缝拟对虾、高脊管鞭虾及细点圆趾蟹。在渔业上有开发利用价值,渔获量高的种类较少。2.绝大多数生物种类与浙江近海的不同,许多种类是近海见不到的深水种类或热带种类,与南海的种类具有较多的相近性。从生态类型上来看,绝大多数种类属于高温高盐生态类型。3.渔获物组成以鱼类、头足类占优势,二者合计占总渔获量的86.08%,虾蟹类次之,占总渔获量的11.47%。4.主要渔业资源种类出现的时间以及形成的渔场渔汛不同,表现为不同种类交替出现。其中:鱼类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头足类主要出现在夏季,虾蟹类主要出现在春夏季。5.目前在浙江南部外海的主要作业方式有7种,即双拖、单拖、流刺网、围网、延绳钓(鳗鱼延绳钓和带鱼延绳钓)、灯光敷网、桁杆拖虾等。基于SWOT分析,提出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如下。(Ⅰ)从浙江省渔业发展的角度出发1.为了进一步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减轻近海捕捞强度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给浙江省海洋捕捞业带来的影响,需进一步加强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这一部分渔业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特别是刺鲳、头足类、虾蟹类以及鲐鲹鱼资源等,因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由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水深地形复杂,对捕捞的渔具渔法以及生产的技术设备要求较高,一些在近海生产的传统捕捞渔具还不能适合在此作业,要提高生产效益,有待对其生产作业的渔具渔法开展研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立项加强这方面的科学试验与研究工作。同时,要加强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对重要经济种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便为科学合理利用该渔场的渔业资源作技术支撑。3.加强渔业管理,控制作业船只数量。要合理配置生产渔船、捕捞强度,以逐步使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相适应,使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认为,对浙江南部外海渔场底层渔业资源的利用以发展单拖、桁杆拖虾为宜,但单拖作业规模要控制。在减少小功率单拖网船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发展一部分较大功率单拖网船到水深较大海域生产。同时,可以鼓励发展钓、光诱围网、流刺网作业。4.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区域竞争,灵活处理两国三方的关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发适合该海域的渔具渔法;加强国际协商,共同制订合理有效的渔业管理措施,严格执法。(Ⅱ)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高度出发1.加强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的联合性调查开发。国内各有关单位加强协调,联合对浙江南部外海等海域进行资源调查。这既是一种显示主权的行动,也为将来进行资源开发打好基础。2.可以承包的形式鼓励国内团体或个人对此海域进行开发,这有利于吸收民间的资金、技术。3.推动周边国家联合进行渔业开发。按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实现主权归我、资源共享。(Ⅲ)从海洋环境科学的视角出发1.需要建立先进的、多学科的、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渔业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改进和发展渔业环境质量评价和渔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建立和完善渔业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全方位的污染评价指标体系。2.加强渔业水域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建立天然渔场生态环境与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模式。3.建立渔场生态环境修复和优化技术体系。发展渔业环境信息技术,建立渔业环境监控预警服务系统。本论文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建议:1.系统地进行了浙江南部外海一个年周期、四个季度代表月的渔业资源现状分析研究。认定了14种主要经济渔业资源种类,并分析了这些种类的渔场渔期。2.首次把SWOT模型分析法用于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根据分析,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该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由于本研究周期短,调查资料系统性欠缺,尚难对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作出更进一步的判断。同时,影响该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较多。涉及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处理。还有该海域的海洋环境条件复杂,真正实现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建议进一步加强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以便为科学合理的利用该海区渔业资源提供更加坚实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