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沿海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
【6h】

沿海经济特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0 引言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0.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0.4 研究的创新点

1 相关基础概念与理论分析

1.1 相关基础概念界定

1.1.1 经济特区相关概念界定

1.1.2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关概念界定

1.1.3 蓝色经济区相关概念界定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增长极理论

1.4 耗散结构原理

1.5 双核结构理论

2 基于战略开放的经济特区发展模式总结分析

2.1 倾斜式的要素聚集效应分析

2.1.1 商品要素的聚集

2.1.2 资本要素的聚集

2.2 区域性的要素扩散效应分析

2.2.1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2.3 外向型经济特色不断增强

2.3 两种要素的聚集和扩散效应综合性分析

2.4 深圳特区的实证分析

2.4.1 产业、资金的聚集

2.4.2 围绕增长极的多重产业结构组合

2.4.3 以增长极为核心的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3 基于战略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模式拓展分析

3.1 新增要素的聚集效应分析

3.1.1 体制要素的聚集

3.1.2 社会要素的聚集

3.1.3 政府要素的聚集

3.1.4 生态要素的聚集

3.2 多元化的扩散预效应分析

3.2.1 制度移植变迁机制

3.2.2 公平的城乡统筹发展

3.2.3 公正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

3.2.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

3.3 以上所有要素的聚集和扩散效应综合性分析

3.4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天津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

3.4.1 天津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要素聚集

3.4.2 特定区域的高度开放性

3.4.3 独特的贸易便利化机制

3.4.4 区内外的自由联通机制

3.5 小结

4 基于强国战略对次区域国际生态合作区的构建设想

4.1 总结与借鉴前两轮“特区”建设,加入特色要素的聚集效应分析

4.1.1 海洋资源要素的聚集

4.1.2 技术要素的聚集

4.1.3 产业要素的聚集

4.2 次区域国际生态合作区构建的扩散效应设想

4.2.1 海陆统筹发展,将扩散辐射面覆盖国际

4.2.2 技术溢出机制

4.2.3 产业集群化与发展多样化

4.3 综合所有要素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分析

5 个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架构

5.1 建立城市联动机制,实施科学发展

5.2 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具有沿海区域特色的竞争性产业集群

5.3 走集成创新之路,建立海洋科技发展体系

5.4 以沿海七市为重要增长极,面向国际竞争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中国改变了以往长期坚持的“均衡布局战略”,开始实行“非均衡战略”,在“杀出一条血路”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前哨,其功能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由于经济特区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外力推动下,集中于商品和资本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替和流动,多注重短期利益,形成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这在改革的初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所实行的特殊优惠政策随着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特区与非特区之间差距的拉大而逐渐被淡化或取消;另一方面,经济特区的“试验场”和“排头兵”作用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的状态。随着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现实向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中国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模式?究竟该沿着怎样的路径进行提升?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研究,不仅是中央和各沿海地区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理论界应当重点研究并给予科学回答的问题。
   论文立足于增长极理论、耗散结构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结合五大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了传统经济特区的要素聚集和扩散效应,并以深圳特区为例进行了有效的实证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经济特区成功地完成了当时的国家使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此时,改革也逐步迈进了“深水区”,各项改革正向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挺进。改革已不可能以经济改革为主轴单兵推进,它已无法回避来自行政与社会领域所产生的复杂问题,非均衡的发展状态也开始慢慢的趋向于均衡发展,因此,必须对改革的利益关系、民生基础和政府结构进行重构和调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特区”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建立完善的经济开放体系。本文主要以新增加的要素为研究核心,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预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概括。在这一部分分析中,笔者发现,经济特区发展模式的演变和提升,不仅仅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同时,要素本身的不断发展也在推动特区模式的提升和演变。随着十七大的召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海洋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快,此时,仅限于陆域经济已经不跟时代的潮流,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海洋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资源,需要我们用一种国际化的特区发展模式配套发展。在前两轮“特区”建设基础上,笔者进行总结和借鉴,对优势继续发扬,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认为沿海经济特区发展模式更深层次的递进发展是次区域国际生态合作区的建设,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架构设想作为个案进行了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