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协同作用下的意义建构
【6h】

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协同作用下的意义建构

代理获取

摘要

知识时代强调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及技术的重要性。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了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新伦敦小组认为交际工具及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要求教学从基于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范畴更加广泛的多元识读教学法转变。多元识读能力主要表现为多模态的识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读多模态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把多模态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在体验中提高多模态识读能力及应用能力。当前国内外对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或者致力于技术性的分析,或者专注于教育的应用型研究,通过分析课堂话语的特点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掌教学质量。国内对多模态话语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德禄,胡壮麟与朱永生。
   意义建构的过程既是符号实践的过程也是物质过程。社会符号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为多模态课堂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语类,语域的三要素在教学情境下分别投射为课堂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及课堂模态调用三个方面。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修正版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了大纲性指导;符号资源之间相互作用实现语篇意义的同时也体现符号各自的概念意义、并构建人际意义;元功能理论为课堂教学中各符号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学生在识解符号资源相互作用中完成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环境中的符号作用于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基于已有经验对现实的识解,是学习者个体建构与社会协商的结果。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本文采用语言学上的定性分析方法,选择四个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比赛文本,具体分析课堂话语可选择的模态及模态调用的情况、每个文本所设计的课堂教学阶段及课章活动,旨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怎样合理调用多种模态达成学生建构意义、发展意义潜势的目的。
   经过分析总结,本论文把大学英语课堂话语视作一种语类结构,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框架结构,既包括理论上总结即多模态选择的依据、选择的原则,也包括实际教学过程可选择的模态类别、教学图式结构及教学活动及游戏的设计。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既有理论上的总结,又有现实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论文认为发挥课堂多模态的效果,首先要确定学生对于模态的感知倾向。通过分析学生的感官学习风格,以确定与视觉、听觉及触觉相联系的各种媒体在课堂设计中的搭配比例,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
   本论文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媒体进行系统的总结分类。包括传统的语言媒体及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表现为纯语言及伴语言(口语中的声音参数如音高、音调及重音及书面语中的字体、字号、颜色等),而非语言媒体主要包括体现空间关系的各媒体及物理学习工具。前者又表现为特定设计的教师风格及教师肢体语言、教室的布局及教室环境设计。后者包括教室已备的教学工具及教师补充的工具。
   本论文根据功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段分析,建立可供教师参考的基于模态的英语教学语类结构。包括必选因素及可选因素:七个阶段为必选因素,六个阶段为可选因素,其中两个因素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顺序。基于模态的英语教学语类结构可以总结为:
   开始^教学目标^(学习要求)^(过渡阶段/复习阶段)^导入^
   *文化背景^课文内容^*{语言讲解^*语言相关的活动)^(情境相关的活动)^(学生自学)^主题类总结^语言类总结^{作业^*作业相关的活动}
   本论文对修改版的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进行分析,总结教师在每一个分目标下的最佳角色,并对课堂活动进行分类,包括与语言相联系的活动、与情境相联系的活动及作业环节的活动。最终以教学阶段为基础,以修改版的布鲁姆教学目标为导向,对每个教学活动可运用的模态进行总结分析。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教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时学生的市民身份及专业身份的改变也对他们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本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包括教学评估系统的新设计、学生情感因素的新考量及教师发展的新思考。
   任何教学法应该包括四部分:分析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评估系统。为了完善本论文的框架,首先应该建立与本框架相适应的评估系统。随着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广泛推广,对学生的评估应该是一个包括各种识读能力、全面的连续体,主要应该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中有情感因素的考虑。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情感调动情况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情感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可以调动他们情感的因素,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重塑意义实现的方式,因此应该重新定义教育的概念,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也应该重新。随着地区多样性及全球联系的加强,教育出现多文化性及跨学科性的新特点。同时,新的工作环境需要能够迅速表达、协商解决方案的新型人才。这些变化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师发展上。
   总之,本论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多模态课堂教学如何建构意义进行再思考。尝试提出的基于模态的教学结构框架,既是对自己学术研究的总结,也期待学者们的批评指正。期待大家的共同努力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带来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