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德格尔与佛教追求自由的相似性比较
【6h】

海德格尔与佛教追求自由的相似性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人是不自由的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沉沦

一、 此在在世界中存在

二、 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三、 此在的沉沦

第二节 苦海无边的无明世界

一、 缘起

二、 生命的蒙昧——无明

三、 无边苦海

第三节 不自由的人生

第二章 自由是什么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自由观

一、 无蔽即自在

二、 良知呼唤本真

第二节 真我即自由

一、 见到真我佛性

二、 解脱的涅槃

第三节 相似的自由

第三章 如何达到自由

第一节 良知呼唤有畏之此在

一、 向死而在——超越沉沦

二、 良知的呼唤

第二节 修行到涅槃

一、 心性之悟——找到真实的自我

二、 证悟涅槃

第三节 找回自己即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发表作品

展开▼

摘要

把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哲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在当今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其中对海德格尔与佛教之间的研究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哲们的研究大多是对两者之间的存在论本体论的相似性等的高度出发,结出丰硕的研究果实。本文从海德格尔与佛教追求自由的相似性比较入手,走一条不同于先哲们的蹊径。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很系统的专门论述自由问题,但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存在的追问,对此在的提出,对真理源头性的定义,对技术的追问,和后来他的“诗意的栖居”等等,再加之从海德格尔的平时简单朴素的生活中,都能发现海德格尔思想的任何一个角落都闪现这自由的火花,任何一个地方都散发着对自由的向往。而佛教的至高追求,正是绝对的自由,所以两者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在对两者仔细的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他们不只是追求的目标相同,对人不自由的存在状态,对自由的定义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本文从海德格尔的此在出发,沿着他的“烦”、“沉沦”、“畏”、“良知”“无蔽”等关键性词语所指引的方向,逐渐勾勒出海德格尔对自由的定义,以及他提出的如何追求自由的方法等等。同时又从佛教的基石“缘起”开始,顺着佛教教义的修行路径一步步追溯到佛教追求的终点——涅槃,从而找到一条佛教的追求自由之路。文章对两者对人的不自由的共同认同——“沉沦”、“无明”,对自由的相似定义——“无蔽”、“佛性”以及两者对如何达到自由——“良知呼唤真我”、“见到自己的心性”做详细对比,从而得出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确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符合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两者之间“深藏的亲缘关系”的可能性。同时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让人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他后来引用荷尔德林的“诗意的栖居”,这一阐释更是让身心疲倦,感到累,感到烦,感到空虚的现代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能回归到人与自然之伙伴关系的时代。佛教所追求的“大自在”,禅宗所提出的“随缘”等概念,在人类被物质技术所异化和心灵上无家可归的现实状态下,也是具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