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6h】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间的联系性,并探讨不同血尿酸水平在早期颈动脉血管病变形成中所产生的影响,阐明其作为颈动脉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现、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 方法:收集了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了符合要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473例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史、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用药史、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肾功、血清尿酸(SU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依据测得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数值,将患者分为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CIMT<1.0mm)及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CIMT≥1.0mm)。结果处理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统计学方法主要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各个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CIMT水平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的差异;单因素相关性分析(Pearson或Spearman)分析CIMT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校正了混杂因素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将纳入研究的4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其血UA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分为尿酸<251umol/L、251-298umol/L、298-348.5umol/L、≥348.5umol/L四组。随着血UA水平的上升,各组中男性、饮酒患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同时舒张压、体质指数、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水平也都随着血UA值的升高而增加,而空腹血糖、HbA1c、HDL-C、eGFR水平则逐级降低,上述因素在四组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者比例、收缩压、TC、LDL-C水平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女性CIMT水平要稍低于男性,但两组组间比较发现,不同性别间CIMT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CIMT水平随着年龄增大、尿酸水平升高而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CIMT水平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在该研究的47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有149例。经统计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在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段组间、不同糖尿病病程间、不同尿酸水平组间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率高于女性,且年龄越大、糖尿病病程越长、尿酸水平越高,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几率越大。 4、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水平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发现,血UA水平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r=0.219,P<0.01)。此外,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胱抑素也与CIMT呈正相关,而肾小球滤过率与CIMT呈负相关,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用有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作因变量,在校正了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C-反应蛋白、尿素氮、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4,95%CI:1.001-1.008,P=0.006)。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水平呈正相关,血尿酸升高是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外周血管病变的生化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