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转轨艰难的原因分析
【6h】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转轨艰难的原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导论

第一部分 建国后毛泽东对革命的不当认识直接制约着转轨的完成

第二部分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之迷误从根本上规定着转轨的艰难

第三部分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加剧了工作重心转轨的艰难

第四部分 国际大环境及党的不当应对使得转轨更加艰难

结语:艰难转轨的历史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各方面原因,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的转轨异常艰难,最终又回归到了革命。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转轨才得以真正实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以致不少人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出了严重质疑的声音。深入分析过去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误区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及政党的执政规律,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遵循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注意将世界和中国相结合,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视野下去考察;注意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综合分析,尽力真实地把握历史人物与事件背后的真相;注意历史的考察与当代现实观照相结合,既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同时又站在当代人对社会主义规律所能把握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总之,力求从多维度对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向建设艰难转轨的原因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第一部分:建国后毛泽东对革命的不当认识使得转轨难以完成。由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不断革命思想的误解,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环境所形成的革命思维的惯性作用,使毛泽东把革命当作是万能的法宝,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进行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追求革命的速度,提倡革命的精神,致使建国后革命运动不断,工作重心转移难以实现。过分夸大革命的作用是新中国从革命向建设艰难转轨的直接原因。 第二部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之迷误从根本上规定着转轨的艰难。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纲领。但是,建国后毛泽东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误区,把一些社会主义的东西或适合社会主义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和反对,把弊端重重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当作教条加以固守。致使党内的意见分歧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统一为他的思想,只好不断革命。党的工作重心也就无法转移到经济建设。 第三部分: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以及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转轨更加艰难。曾经起过一定积极作用的传统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毛泽东却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弊端,把传统体制出现的官僚腐败以及对旧体制进行的局部变革视为修正主义;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又使得毛泽东的错误思想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最终酿成“左”倾错误不断泛滥,转轨也就步履艰难。 第四部分: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影响了党和毛泽东的认识,引起了毛泽东的过火反应,加剧了他的“左”倾错误理论与实践。用教条的理论来观察判断国内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又加强了错误的认识,同时又带来错误的应对。为建设和捍卫他心目中“最纯洁”“最完善”的社会主义,只好进行“革命”。这些势必影响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给予后人的历史启示也是深刻的。第一、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时俱进。第二、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第三、深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第四、准确把握国情和世情,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第五、把握规律,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完成了从革命向建设的全面转轨,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前进的春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