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无以逃脱的生死骗局——试用心理学本能论解析《永别了,武器》的悲剧性
【6h】

无以逃脱的生死骗局——试用心理学本能论解析《永别了,武器》的悲剧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The Close Affinity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sychology

Chapter Ⅱ Psychoanalysis and A Farewell to Arms

Chapter Ⅲ The Inter-transformations between the Life Instinct and the Death Instinct

Chapter Ⅳ A Psychological Study on the Tragedies of Frederic Henry and Catherine Barkley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论文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发表于1929年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经典力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从自愿参战到告别战场的全过程以及凯瑟琳·巴克莱与弗雷德里克·亨利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浓郁悲剧意识的作家,其早期创作多是侧重表现西方现代世界的残暴以及个体的绝望。海明威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生死问题的探讨来揭示人的本质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悲剧与其说是社会悲剧,不如说是性格悲剧。在探索和理解人性方面,心理学和文学担负着共同的任务,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发展又为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契机。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于1923年修正自己早年的动机理论并提出了人格结构三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随后,在这一新的人格模式的基础上,弗洛伊德丰富和发展了心理学的本能理论。 精神分析在深入解剖人的深层动机的过程中,将理性之光投射到人心深处的黑暗王国,充分暴露出人类内心深处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等悲剧性冲突。将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等心理学概念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后,我们可以从爱恨与生死的相互冲突中,看到人物在自然和现实的背景上,对生存与死亡的追求与反抗,从而在最深层次上理解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本论文在掌握大量心理学理论资料的基础上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人物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结构上该论文包含引言、主体四章以及结论三大部分。 在主体四章中,第一章分两部分阐述文学与心理学内在的亲缘关系。首先,心理学家往往在著作中借助神话这一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心理学的介入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第二章阐述本能理论与《永别了,武器》之间的联系。首先,介绍心理学上本能理论的提出发展并结合文本进行阐释。其次,着重从《永别了,武器》的创作背景上、小说结构上、意象情境上以及主题思想上阐述该作品与本能理论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侧重从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的相互转化中探讨人生悲剧或性格悲剧的产生。 在第四章中,本论文首先阐明海明威悲剧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其次,在该章第二三部分结合本能理论依次对男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这部分强调指出战争摧残人的身体和心灵,但战争不过是冷酷无情世界的必然产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理想信念以及美好的爱情都是短暂脆弱的,痛苦是无法解脱的。人生归根到底是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总之,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由社会因素引起。《永别了,武器》生动刻画出一幕幕发生于混乱残暴的战争背景下的生死悲剧。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悲剧应从性格悲剧上去理解:亨利为了荣誉理想而战,到头来只发现战场只是屠宰场;逃离战争的亨利视爱情为唯一精神支柱,结果随凯瑟琳的死亡一切轰然倒塌。凯瑟琳是一位具有奉献精神的女性,她对于神圣爱情的追求与渴望使她不可避免地成为悲剧的牺牲品。盛开于战火硝烟中的爱情之花却在和平国度里凋零,可见战争不是造成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借助心理学本能理论可以看出死亡本能是如何施以狡计逐步上演人生悲剧,以此达到从更深层次上领悟《永别了,武器》主题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