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论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作品中的女性自我书写
【6h】

精神追寻与生存突围——论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作品中的女性自我书写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导论

第一部分:创伤性记忆与女性“自我”的发现

第一章 童年记忆与“孤儿”心理

第二章 “饥饿的女儿”与“多余的人”

第三章 情爱之殤与女性之思

第四章 “逃离意识”与人生选择

第二部分 精神漂泊与女性“自我”的认知

第五章 连根拔起与生命再植

第六章 身份危机与“自我”确证

第七章“现实原则”与多样的婚姻

第八章 情爱所托与涉渡之筏

第三部分:现代性人格建构与女性自我认同

第九章 生命体验与价值确证

第十章 “自由人”与“身份”指认

第十一章 时代女性与双性视野

第十二章 边缘性作家与“第三空间”立场

第四部分 审美书写与女性自我实现

第十三章 承传与扬弃

第十四章 人本主义立场与大文化视野

第十五章 叙事策略与个性化话语

第十六章 审美特质与观念更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以“大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学”格局为视野,以“个体生存”的女性“自我”为切入点,以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为研究方法,本论文对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作品中的女性自我书写现象进行系统考察与梳理,提出“女性自我书写”与“女性个体生存观”等概念,试图建立起世纪之交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自我书写创作批评的整体框架,并对相关现象进行适当的命名与阐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陆出身的华人女作家纪实性作品中的自我书写文本在海外时有获奖并在国内图书市场大量刊行,跨族裔、跨文化的身份与女性性别视角构成其创作立场、写作策略与华裔新移民文学中男性写作、亚裔后代的女性西语写作,以及大陆女性文学、纪实文学的差异,考辨其文化立场与审美追求的特异性会为世界华人文学、大陆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有益的借鉴。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文学批评界虽然在华人女作家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对其纪实性自我书写创作现象尚缺乏整体性认知与逻辑性概括,语言的限制与文本流通是主要原因,批评者对文本文学性及作家西化立场的质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以西文原创的文本是否在一定的程度上迎合了西方读者的“东方性”想象,以中文原创的文本是否主观性地褒扬了作家的西方经验?针对这一问题的争议实际上遮蔽了对其具体文本思想意蕴与艺术质地的深入剖析。论文所涉及大部分文本的相关评论尚不多见,从生存本位、女性“自我”存在、文化建构、审美特质等视角进行论析的文章几乎没有。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辨析,论者发现作家的创作意图主要在于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对个体存在的女性“自我”身份进行追寻与探索,本着还原或者把握对象“本真意义”的批评原则,突破民族、政治、伦理等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对创作现象进行开掘,能够对相关误读加以勘正,为华人女性文学创作批评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论文拟在以下几个方面揭示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的客观意义:首先,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个体生存意义上“人”的“自我”,通过文本把女性还原成“个体生存的”人,这是一种“生存论”的观点与人本主义立场;第二,是性别视野中的女性“自我”,强调被遮蔽在男权政治、家族利益与集体天空之下的女性主体性自觉;第三,是“现代人”“存在”意义上的哲学探寻。作家认同存在主义的人生悲剧观,着力表现人物如何通过行动的“选择”找到真正“自我”的“存在感”,完成现代性人格建构。论文将揭示文本所蕴含的女性由蒙昧的“无我”状态,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对“非我”境遇的反思,到主体性“自我”观念的形成,最后臻于独立性、自为性“自我”的实现这样一种精神历程,开掘其对中国女性生存的反思、突围与超越,及其对女性跨文化存在意义的揭示,对其性别反思,民族自省,文化评判、解构与建构等理念加以梳理、考辨、评估与阐释。 在“导论”中,论文界定“女性自我书写”等概念,阐明论文的学术意向,说明选题的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参照,对学界相关成果加以综述并说明论文的借鉴、整合、拓深与出新之处。论文主体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考证辨析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自我书写中人物如何作为“本土文化中弱势的人”发现中国女性“无我”与“非我”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境遇,从传统的生存范式与对“集体”的精神皈依中产生“逃离”的反抗意向,发生“自我”与“个体”观念的萌芽;第二部分考察论析作为“异邦境遇中边缘的人”,人物如何冲破生存焦虑、精神孤独、文化隔膜与认同危机完成“生命再植”与“自我认知”的过程,体现其作为“漂泊”与“奋斗”的“异乡人”对现代人生存状况与精神遭际的感知与顿悟。第三部分廓清厘定作家生命构成与其“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论证她们作为新移民的生存策略、独立女性的双性视野,边缘性作家的.“第三空间”立场、“自由的公民”与“东方风骨”并存的人格追求等“现代性”人格建构。第四部分归纳评估作家如何把“女性自我书写”作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用比较的眼光析出作家在叙述策略上对华裔女性自我书写、中国现当代女性自我书写与世界女性纪实性自我书写的承传、突破以及创新之处,其“人类文化大视野”、生态主义理念,“挚”性写作、“智”性写作、“诗”性写作、“执”性叙事、“率”性叙事,西方现代理念与东方哲学意蕴相融合的异质性美学风格等。本部分还总结出欧美华人女作家网上创作的纪实性自我书写文本的特点,指出其作为新生事物所代表的华人女性的“性灵性”创作方向,并总结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自我书写的偏狭与局限之处。在“结论”中,对论文所阐发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新的批评理念与总体评价体系做出说明,对创作对象的性质、特点、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总评,阐释其对于中国当代纪实文学、女性文学与欧美华裔文学发展的启示与参本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在于:第一,打通地域、文化与语言的界限,将欧美华人女作家纪实性作品中的女性自我书写作为系统的研究对象放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与大中华文化概念中进行综合论析,对其理论归属进行系统考辨与体认,建构起相应的整体逻辑框架,填补了大陆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这项空白。第二,在人本主义、生存论与现代人生命方式、精神存在的意义上重新解读与阐释作品,廓清了文本的文化蕴涵与精神实质,勘正了以意识形态、族裔身份、文化立场为批评范式对文本的误读,建构起一个从文本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评析作品的价值评判体系。第三,发掘作家的“人类文化大视野”、生态主义理念与对母体文化解构与重建,话语变革等的尝试,提出“挚”性写作、“智”性写作、“诗”性写作等概念,总结作家西方现代理念与东方哲学意蕴相融合的异质性美学追求,评估新世纪以来网上创作的欧美华人女性纪实性自我书写文本的非功利性与“性灵性”书写等特点,扩大了海外华人女性创作批评的视阈,深化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内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