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研究(1949-1966)
【6h】

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研究(1949-1966)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二、学术史综述

三、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四、相关界定

第一章 建国初期意识形态整肃与传统文化的命运

一、肃清封建思想残余

二、批判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双百”方针与民族传统的回归

一、 “双百”方针提出前传统文化的境遇

二、传统文化与“双百”方针的形成

三、传统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四、 “双百”方针落实受挫与民族传统回归的畸变

第三章 建国初期的“批判继承”法及其相关争论

一、 “批判继承”的方针

二、关于“抽象继承法”的争论

三、关于道德继承性和阶级性问题的争论

四、 “人民性”标准与“中间作品”问题的争论

五、 “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之争

第四章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中外之争

一、中西医之争

二、国画政策的中外之争

三、文字改革方向之争

第五章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古今之辩

一、戏曲改革的古今之争

二、文物保护的古今之争

三、 “厚今薄古”论

第六章 建国初期传统民间文艺的“推陈出新”

一、 “文艺大众化”与“民间形式”的倡导

二、 “戏曲现代戏”

三、新年画运动

四、新民歌运动

第七章 对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一、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演化规律

二、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特点

三、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影响

四、对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历史反思

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

二、文件及资料集

三、报刊杂志

四、相关著作(大陆)

五、国外及港澳台著作

六、硕博论文

七、期刊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 记

展开▼

摘要

近代中国风云突起,社会剧变,封建专制制度崩塌,民主共和制度勃兴,旧学古道蜕变,西学新潮浪涌,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亦受沉重打击。在中西新旧文化的剧烈冲合下,先进中国人提出一系列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案,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与虚无主义激烈争锋,中共则提出要批判继地承传统文化,建立科学、民族、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国初期,中共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破旧立新,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新文化的建设。中共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并在一定程度得到了贯彻落实,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此后中共的文化方略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国初期,批判、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紧迫任务。中共通过一系列的批判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形成了建国以后用政治运动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模式。
  “双百方针”可以说是建国后十七年文化政策的一次明显转折,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环节。双百方针其渊源和其提出的目的均与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因此,双百方针在传统文化领域的作用并不可小觑。双百方针提出后,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被外国文化压制和为现实服务的压力顿减。
  “批判继承法”是建国初期中共对待传统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但同时关于批判继承方法和态度的争鸣也贯穿于建国初期17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如“抽象继承法”、关于道德阶级性与继承性的争论、“人民性”标准与“中间作品”问题的争论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之争等。
  新中国作为一个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为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学习和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同时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又要面对保持民族性的“文化整合”的难题。建国初期中医政策发生了由兴办中医进修学校以使“中医科学化”到大力提倡西医学习中医并使之承担起把祖国医学整理、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重任的转变。国画政策则发生了从盲从苏联美术教学模式到强调传统美术的技法和教学方法的转变、重视国画的创作与写生活动。
  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上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现代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共同性、变革性与继承性的关系。这是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建国初期,中共提倡“古为今用”和“厚今薄古”的原则。在具体的实施中,“古为今用”常常变成不惜为了现实的政治宣传而牵强附会,肆意歪曲历史,而“厚今薄古”则带来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中共一向主张文化建设的“大众化”,对改造传统民间文艺极为重视,以作为“化大众”的重要手段。最有代表性莫过于戏曲和民歌了,但实质上中共重视的是“民间形式”而去更新戏曲和民歌的文化内容。民间文化所起的只是一种工具的作用,而不是其本身。
  综观建国初期的传统文化政策,中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正确与错误趋向交织进行,存在着批判远多于继承、强调服务于现实、张扬民族性、追求“大众化”以及注重文化工具价值的考量的特点。其既有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部分传统文化,提高了民间文化的地位等积极意义,又同时存在着缺乏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系统批判、大多时候传统文化研究成为政治的注脚和宣传工具、以政治批判取代学术讨论的消极影响。
  反思和探寻这段历史,它告诉我们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二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三是尊重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四是必须处理好文化建设的古今中外关系;五是重视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历史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