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曹禺早期剧作的意象建构和象征意蕴
【6h】

曹禺早期剧作的意象建构和象征意蕴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论

第一章 意象建构: “围”与“逃”的人生状态

第一节 “围”与“逃”的意象设置

第二节意象折射了曹禺的人学观念

第二章 象征意蕴: 人生如同“围城”

第一节 具象“围城”——难以逃脱的生存困境

第二节 抽象“心城”——挣不开的精神桎梏

第三节 无望的突围和无力的挣扎

第三章 大器早成:曹禺创作意象建构成功的缘由

第一节创作的强大内驱力:时代感触

第二节 生存体验与文学熏陶

第三节 对生存哲学的执着探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曹禺的早期剧作《雷雨》、《日出》、《北京人》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存在着象征人生状态的共同符号——意象。意象作为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不仅构成了剧作的重要元素,昭示了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而且丰富了剧作的意蕴,承载了作家厚重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第一章,探寻曹禺早期剧作中的意象建构。从所指层面看,可以归纳为两类形态——“围”与“逃”:“井”、“笼”、“坑”、“泥沼”所建构的“围”的意象昭示了现代人生存环境的困窘和生存的痛苦;“门”与“窗”所暗示的“逃”的意象则昭示了现代人从困境中逃脱的艰难和突围的无望。从能指层面看,“围”与“逃”的意象形象地折射了曹禺独特的人学观念。
  第二章,探究意象背后的象征意蕴。《雷雨》、《日出》、《北京人》贯穿着同一主题即对人生状态的追问,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曹禺早期剧作中的人物生活在一个难以逃脱的生存境遇即“具象‘围城’”中,通过对“‘围城’即樊笼”、“‘围城’即地狱”、“‘围城’即棺材”三个方面的系统剖析,具体地展现出现代人生存的沉重和虚妄,还原了曹禺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和思考。而对“抽象‘心城’”的进一步阐发,则从更深层次上对人物的生存悲剧进行了剖析和挖掘,展示了个体生命的生存艰难。
  第三章,探讨曹禺早期剧作创作成功的缘由。时代风云的洗礼、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身世、古今中外文学熏陶造就了曹禺独具的戏剧观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作家悲悯的个性特质和对生存哲学的高度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