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清士大夫的英国观
【6h】

晚清士大夫的英国观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研究旨趣

二、 学术史综述

三、 创新之处与写作构想

四、 相关界定

第一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的英国形象

一、 概述

二、 欧洲大陆的“中国风”

三、 战前社会心态解读

四、 非主动的英国认知

五、 以马戛尔尼使华为中心的中英交往

六、 小结

第二章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士人的英国印象

一、 朝野上下对中英战争的反应

二、 对战后士人态度的反思——英国观的初步发展

三、 修约战争带来的震动——对英国侵略性的认识

四、 小结

第三章 洋务运动时期士人的英国观的深入和发展

一、 中英海军控制权的争夺与阿斯本舰队事件

二、 修建铁路问题下的中英主权之争

三、 “滇案”的处理与中英交涉

四、 初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管窥蠡测——外出人员观英国体验

五、 驻外使臣派遣期间的英国观

六、 小结

第四章 甲午战后至清末英国观念的微观化

一、 世情分析

二、 五大臣出洋考察与清末预备立宪

三、 微观考察下的英国形象

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6世纪首次提出“地球”的概念,地理大发现时代,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全人类有史以来的首度环球航行。生活于地球东西两端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终彼此接触。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开始努力尝试认识和了解英国,直到今日,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国人逐渐形成了不同角度的英国观和英国印象。
  本篇文章即对晚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英国观进行论述和分析,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法律习惯、社会心态、伦理风俗、中英外交等方面,对中国人的英国形象进行纵横讨论。全篇共分为五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对晚清士大夫的英国观的形成、变化作了论述。从1840年前后,直到清末新政时期,伴随着中英外交关系的深入,士大夫的英国观也逐渐地发展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国人群体对英国的认知基本处于模糊状态,除个别士大夫之外,非主动的认识态度、以及“华夷之辨”和“天朝中心观”的影响,导致士人不关注英国形象的存在与否。鸦片战争时代,中国人对英国形象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知,面对英国的“炮舰政策”的冲击,士大夫的英国观开始分化,国内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开明士大夫群体,引导人们了解英国社会的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从宏观角度定位英国形象。到了洋务时期,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士大夫们逐渐正视英国的先进技术与开放国门的必要性。这一时期是中英关系的发展期,中国人设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开展洋务运动、选派驻外使臣和留学生、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等,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士大夫的英国印象向纵深方向发展,对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教、伦理等展开记录和论述,丰富了士大夫对英国形象的认知与体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国门逐渐开放的同时,士大夫们开始从内心接受世情的变化趋势,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认知。清末时期,从甲午战争的战败以及洋务运动的破产,历经清末新政,直到清朝灭亡,士大夫的英国形象走向微观化与泛化,英国不再是国人认识和学习的主要对象,英国形象的认识群体不再仅仅限于士大夫,新式知识分子成为认识和了解英国的主体,他们更加理性的分析英国社会,分析中英之间的实质性的差距,英国观念进一步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