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包世臣书法品评研究
【6h】

包世臣书法品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包世臣的生平阅历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包世臣的人生经历及著作略述

第二节 包世臣的学术背景与书学思想渊源

一、清代学术背景与思潮

二、实践与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 包世臣对前人品评观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章 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构成与确立

第一节 “篆分遗意”审美标准的确立

第二节 “五品九等”品评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篆分二体”书法史观的呈现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局限与影响

第一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与局限

第二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包世臣(1775—1855)是清代的学者、书法家以及书法理论家。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博闻多识,著作颇丰,他对书法的见解与诠释集中于《艺舟双楫》中。在论书中,他能够以通达的眼光审视中国书法的发展,较为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风貌,并从书法实践的层面上论述了碑派书法的学书理念与创作技巧。本文通过对包世臣的书学论著进行系统、细致地梳理和考察,旨在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其涉及书法品评方面的言论、观点和理念,探讨包世臣的书法品评态度及其审美标准,从而对他的书法品评观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包世臣书法品评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文献综述。
  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分析包世臣的生平经历与学术源流,全面地理解他的书学思想渊源,为其书法品评体系建立的动因与依据。清代经学之风的涌动,乾嘉金石之学的盛行以及西学东渐的渗透,无一不影响着包世臣的学术思想,进而影响到他的书学思想的形成与建构,而对于书法的评判原则、审美标准与审美理想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二章对前人的书法品评理论做出描述与解释,阐明包世臣在借鉴前人书法品评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地创新;在对前人的审视与观照中,包世臣继承了品第与品藻的书法批评模式,创造性地从碑学立场出发建构起属于自己的书法美学世界。
  第三章包世臣从碑派书法中汲取精髓,将“篆分遗意”作为他书法品评与鉴赏的理论基点,并将这一思想熔铸其书法品评当中。同时,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设立“五品九等说”,并确立“神”“妙”“能”“逸”“佳”的评判原则对同时代书家及书体进行品评,在他的解读与品鉴中书法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品评中对于碑派书法的极力褒扬促进了清代碑学的进步与发展。再次,包世臣通过对历代书家、书体、流派、碑帖品评考证梳理了近两千年的中国书法史,一以贯之的是其篆分遗意的审美标准,从篆、分二体上寻求为书法追根溯源,理清脉络。
  第四章论述包世臣书法品评体系的建构价值、理论缺陷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包世臣则通过对碑派书学创作技巧和审美原则的探寻,将北碑书法推向实践化,成为碑学重要的宣扬者与实践者,并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品评体系。但是,包世臣书学思想上的两面性,技巧原则的主观性等等包世臣的书学思想自身就存在着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而这也对“包派”弟子及康有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部分阐述包世臣书学品评研究对当代书法建设的影响与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