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与“边缘人”交往的传播行为研究——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研究视域
【6h】

与“边缘人”交往的传播行为研究——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研究视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与边缘人交往的传播行为的意指过程研究

第一节 意指系统研究

第二节 与边缘人交往中传播行为意指过程考察

第三节 边缘人交往中的特点总结

第二章 交往双方不同表征意义的心理研究

第一节 社会语境分析

第二节 不同的文化空间

第三节 不同的共享信码

第三章 交往中需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第一节 注重人文关怀

第二节 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结语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边缘人游荡在社会底层,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随着社会的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交往格局被逐渐打破,不同阶层的交流日益广泛,但边缘人群体的交往状态尚未受到应有重视。物质贫乏、维生能力有限、生存艰难,与城市其他群体难以有效沟通也使他们倍感孤独。现实中社会上对他们的一些物质帮扶措施值得肯定,但贫乏的精神沟通需要商榷。那么,边缘人群体的真实交往状态是什么样的?边缘人在交往上有什么特点?如何跟他们有效沟通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学术界探讨,亟待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结构主义符号为视角,结合大量实证材料,以调查走访记录为基础,对与边缘人交往的言语行为进行意指分析,总结出他们交往中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交往双方不同表征背后的心理因素,最后提出与边缘人交往的建议和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共有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论文首先说明了研究对象,界定了边缘人、交往和传播行为的概念。文章认为边缘人是城市中“潜在流浪者”,可以根据成因不同分为“生理型”和“家庭社会型”;论文中的交往指的是传播学里的人际交往;传播行为主要针对交往中的言说行为。其次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理论上可以丰富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并且提供了符号学的视角,实践上能够为边缘人有效沟通、融入城市提供积极建议。再次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边缘人理论”从西方传过来,形成了经典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国内学者从文学和社会学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如何与边缘人交往的却很少,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对边缘人交往中传播行为的意指系统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意指系统研究的理论。随后结合实例、利用符号学中的对比替换方法,找到了言说中的两组对比项:“言说细节”和“交往世事”、“言说细节”和“交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言说行为的意指系统分析,分别对“直接表达话语”和“间接表达话语”作了研究,两种方式都包含了实在系统、直指系统和含蓄意指系统,“间接表达话语”多了另一层含蓄意指,即有两个含蓄意指系统。两组对比项都有“间接表达话语”,只不过最终意指主题不同,一组是“交往世事”,另一组是“交往特点”。在意指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部分最后总结了边缘人交往中的三个特点:内敛性强、自尊自卑感强和渴望情感交流。
  第三部分是交往双方不同表征意义背后的心理分析。与边缘群体交往中,交往双方往往难以理解对方符码表征意义,论文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视角,从社会语境、文化空间和共享符码入手来解读背后的原因。传统的乡村语境和城市语境差异明显,从闭塞走向复杂,从简单的“差序格局”走向复杂的“陌生人关系”,边缘人群的人生信念、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世态度都受到强烈冲击。双方背后的文化空间区隔明显,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等都有不同,致使交流不畅。“杀马特”和“小清新”群体就是典型代表。共享信码的不同是另一大因素,受到了社会语境和文化空间直接影响。共享信码的不同造成了双方在服饰等生活各方面理解的差异,不利于编码解码。
  第四部分是为改善双方交往局面提出一些建议。与边缘人交往还是存在很大困难,需要交往双方共同努力改善目前的交往局面。这需要社会其他群体的帮助,也需要边缘人群自身的改变。交往中,社会其他群体应该主动帮助关心他们、协调好其与他们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言语和增强情感互动,要注重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通过阐释过程和普遍化过程产生意义上的共鸣。边缘人自身也应该做一些改变:学着主动与其他群体打交道、培养与陌生人关系、加强文化修养和运用好媒介工具等。只有这样,现实交往中的一些问题才能解决。
  第五部分是结语。这部分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并指出研究不足,展望未来研究思路和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