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有氧运动与瑜伽组合锻炼对大学生事件相关电位影响研究
【6h】

有氧运动与瑜伽组合锻炼对大学生事件相关电位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与目的:现今在运动对脑认知功能影响调节的研究中已逐渐由只关注运动任务本身的定量特征,开始转向既关注运动的定量特征,同时又关注其定性特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全球SPARK计划的创始人约翰·瑞迪(John Ratey)出版的《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启迪,本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指标,考查评价了“1600m跑+瑜伽”这种运动组合对脑功能的影响作用,并与“1600m跑+1600m跑”组合进行了比较。
  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从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在校学生中(非体育专业)筛选出健康女大学生35人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0人,对照组15人。采用纵向研究、观察6周1600m跑与瑜伽组合锻炼前后事件相关电位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事件相关电位采用德国生产的BrainVision Analyzer脑电分析仪进行实验,实验采用改良版的Flanker范式,四种刺激分别为“>>>>>”(S1)、“<<<<<”(S2)、“<<><<”(S3)、“>><>>”(S4),通过脑电采集放大器NuAmps收集脑电数据,最后使用脑电分析软件Brainvision Analyzer User Manual as of software version2.1.0对脑电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使用P300这种ERPs成分的潜伏期、波幅以及正确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认知功能的主要评价指标。
  结果:一、行为学指标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的正确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为同质样本。实验组前测与6周后测在正确反应时和正确率上无差异,与8周后测在正确反应时上无差异,在正确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前测与6周后测在正确反应时上无差异,在正确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与8周后测在正确反应时上无差异,在正确率上存在显著差异;6周后测中,只有对照组在正确率上存在显著差异,8周后测中,两组在正确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说明1600m跑+瑜伽组合锻炼和1600m跑+1600m跑锻炼在正确率上有显著提高。二、事件相关电位指标显示:(1)测量时间因素显示:两组基测、6周后测、8周后测相比,基测的潜伏期>6周后测潜伏期>8周后测潜伏期,P300潜伏期缩小;两组中基测的P300波幅<6周后测波幅<8周后测波幅,提示似乎呈现为运动影响的普遍性。(2)电极因素显示:电极因素对P300的潜伏期影响显著,并且枕区O1、Oz、O2的P300潜伏期小于顶区P3、Pz、P4的P300潜伏期小于额叶区F3、Fz、F4的P300潜伏期小于中央区C3、Cz、C4的P300潜伏期。这一结果似乎进一步说明信息在大脑中加工的基本顺序可能是枕区→顶区→额叶区→中央区,符合脑内循环信息流的基本理论观点。电极因素对P300的波幅影响也显著。电极C3、Cz、C4、P3、Pz、P4的P300波幅要大于F3、Fz、F4、O1、Oz、O2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区和顶区的P300波幅要大于额叶区和枕区的,并且Cz的P300波幅大于C3、C4的,Pz的P300波幅大于P3、P4的,所以得出P300波幅最明显的区域为中央区和顶区,且中线部位的P300波幅要大于两侧的P300波幅。(3)训练六周后测与基测值比较显示:实验组F3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在S3、S4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六周后潜伏期延长。对照组O2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在S2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潜伏期缩短;P4电极点的P300波幅在S1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波幅降低。显示两种运动方式六周训练对P300的影响表现一定的差异性。头皮点位置不同,潜伏期变化有的延长有的缩短。(4)恢复两周后测(8周后测)与基测值比较显示:实验组O2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在S4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潜伏期缩短。对照组P3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在S1、S2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O1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在S2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Oz电极点的P300潜伏期在S3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潜伏期缩短;Pz电极点的P300波幅在S1、S2、S3、S4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Oz电极点的P300波幅在S1、S3、S4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O2电极点的P300波幅在S3、S4刺激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波幅降低。
  结论建议:两种运动对P300影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运动对P300的影响呈现一定的后作用现象。两种运动组合对P300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在刺激任务方式、电极点位置及数量、P300指标及潜伏期变化等。但无论从行为学指标和P300指标,还是从刺激方式和头皮分布而言,1600m跑+瑜伽组合锻炼的影响效果小于1600m+1600m跑锻炼的效果。本研究做了6周的运动干预,对于需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运动来说,干预时间太短,所以建议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试图做更长时间的运动干预,以获得更加接近全面的实验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