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
【6h】

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牟宗三美学思想概述

二、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综述

三、牟宗三美学思想研究价值

第一章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牟宗三学思发展历程

第二节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康德美学

二、中国古典美学

三、新儒家美学

第二章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前提

一、智的直觉

二、智的直觉与审美直觉

第二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本体

一、道德的形上学:两层存有论

二、道德本体:良知

第三章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建构层次

第一节 审美结构

一、真善美的根源

二、真美善的分别说

三、真善美的合一说

第二节 审美判断原则

一、审美判断之四相

二、无相

第三节 审美形式

一、纯粹美与纯美

二、纯美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审美境界

一、圆善的内涵

二、圆教与圆善

三、圆善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意义

一、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二、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

第二节 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局限

一、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二、对康德美学核心概念的误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现代新儒学思潮中最具关键性的代表人,牟宗三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中西美学进行了积极地思考,其以“道德的形上学”为哲学基础的美学思想不仅对中西美学的交流与会通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20世纪的中国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道德的形上学”为切入点,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对牟宗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理论来源、哲学基础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对其美学思想的建构层次加以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期呈现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概貌,揭示其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意义。
  绪论对牟宗三美学进行了总体上的概述。通过与康德美学进行分析比较,凸显牟宗三美学在哲学基础、审美结构以及审美境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此外,这部分对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分析其中的不足。最后,论述了牟宗三美学的研究价值与启示意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牟宗三的学思发展历程及其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通过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牟宗三美学思想发展与完善的轨迹。从牟宗三的学思发展历程中能够看出,其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是一个不断转变完善的过程。从理论来源来看,康德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以及新儒家美学对牟宗三美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且贯穿于牟宗三美学形成的始终。
  第二章的任务是分析牟宗三美学的哲学基础。“道德的形上学”既是牟宗三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其美学思想得以建立的前提与基础。本章从智的直觉的内涵、其存在的可能性及证成方式三个方面肯定了智的直觉,这种肯定为牟宗三美学的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前提。另外,从审美的角度对智的直觉与审美直觉进行比较分析,以凸显智的直觉的特性。“道德的形上学”不仅具有成立的可能性而且更具有建立的现实性:以“良知”为道德本体及两层存有论的现实存在。由此,以智的直觉为基础前提,同时以“良知”为本体而连接两层存有论的“道德的形上学”这一哲学基础就完成了其创建过程。
  第三章重点探究了牟宗三美学的建构层次。这部分通过审美结构的真美善的分别说与合一说、审美判断原则的无相原则、审美境界的圆善之境及审美形式的纯美四部分内容从整体上呈现了牟宗三美学的大体样貌:在审美结构中,对四因说的厘清为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分别说中独立的真、善、美通过合一说而指向了“即真即美即善”。在审美原则上,牟宗三否定了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无相原则加以代替。在审美形式上,牟宗三对纯美非常看重,并将它与康德的纯粹美加以比较分析从而凸显纯美的价值。在审美境界上,牟宗三将最高的境界指向了圆善。圆善之境对生命主体而言,同时具有指导道德实践以及审美鉴赏的双重意义。在这美学思想的建构过程中,牟宗三始终是在“破”康德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立”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并对中国美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造。
  第四章对牟宗三美学思想的意义与局限进行了评价与反思。牟宗三以中国美学为基本立场,通过批判康德美学而促进中西美学的对话,同时对中国美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在改造与建构的过程中,牟宗三美学所具有的审美特色便呈现了出来,即他以“既破又立”为主要研究方式及以“形上学”为主要证成进路的美学特色。牟宗三美学的局限也是较为突出的。作为建立在“道德的形上学”基础上的美学,它不可避免地具有绝对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就使得牟氏美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论文结语部分特别强调,在中西哲学美学的文化碰撞中,如何吸收其他文化价值的同时弘扬中国美学的特有价值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对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要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并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任何形式的民族中心主义对中西美学的交流都是不利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