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掉队”与渴望“归队”——1949年后沈从文创作新论
【6h】

“掉队”与渴望“归队”——1949年后沈从文创作新论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绪 论

第一节 丰富的想法与艰难的尝试

第二节 入世与出世——小说创作的精神矛盾

第一节 散文创作实况

第二节 公开写作的转变——回忆、颂咏与风物

第三节 潜在写作的守常——潜在写作与散文雏形

第一节 旧体诗创作尝试与收获

第二节 “高级票友之作”——意外试笔与创作转型

第一节 作为文学家的自我重建

第二节 顺应时代之“变”

第三节 在自我与时代的夹缝中

沈从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总要与社会建立有机的联系,沈从文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是具有

1969年11月12日沈从文在致革命历史博物馆领导的一封信中提到,出于国家的需要和要求,自己可以重新

万一组织上还认为我可以重新事笔,写得出一点新的什么,在这一方面若对我还抱一线希望,我实乐意作些实验工

——19691112 致革命历史博物馆领导 北京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1949年,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当时的文艺政策和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似乎“掉队”了,具体表现是他开始从事文物研究工作。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存在一个误解,以为沈从文从此“搁笔”了。然而通过《沈从文全集》可以发现,转入文物研究的沈从文不仅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反而在积极寻求机会重新回归文学之路,并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在这些尝试中他写出了一些为新时代、新社会服务的作品,也有很多作品他抱之极大的期望却最终未能完成,这些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各个方面。梳理这些创作想法和创作成果,可以看出1949年后“掉队”作家沈从文一直渴望并尝试文学“归队”,为了实现“归队”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寻找一种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达方式,其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较之前有了重大改变,但是从他的创作成果来看,这些转变十分艰难,很多创作想法最终夭折,即使勉强成篇的作品也往往水准不高。这些丰富驳杂的文学活动信息一方面展示了沈从文1949年后文学“归队”的艰难尝试,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沈从文复杂的心路历程。 本文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小说创作。1949年后,国内政治形势变化和文艺政策调整,沈从文逐渐感觉到其文学创作很难适应,出现过困窘乃至疯狂,但他在自我调整中不断寻找一种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小说创作范式。本章力图还原沈从文1949年后小说创作的真实情况,纠正有关沈从文1949年后即“搁笔”的误解。1949年后沈从文曾有大量的小说创作想法和尝试,主要集中在五十年代思想改造时期和六十年代两次南行期间,但是真正进入写作实践的却寥寥无几,艺术水准不高,并且带有明显的创作矛盾,这主要表现为作者“入世”情怀和“出世”情绪的并置与冲突。“入世”情怀是他对政治话语的主动认同并大力书写革命情怀;“出世”情绪表现为自然背景下的淡然心境和人物塑造的孤独意识。小说创作的矛盾也映射了沈从文精神世界的真实和复杂。 第二章:散文创作。本章力图从公开写作和潜在写作两个层面还原沈从文1949年后散文创作的真实情况,并探究这两个层面上散文创作的矛盾。1949年后,沈从文在书信中流露了大量零散、空洞的散文创作想法,并且他诉诸笔端的散文写作也不在少数。沈从文公开层面的散文写作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些作品大致分为回忆、颂咏、风物三大类,几篇歌颂新时代、新社会的应景之作,大多完成,但文学水准不高,在赞扬、歌颂的宏大情怀里流露出的是空洞与乏味;几篇以回忆写作为主的抒情之作,因为真情的流露而感人至深,但遗憾的是多未完篇;风物类作品在其写景细腻别致处可以看到沈从文早年创作的影子,但又往往因为过于强调时代的底色而变得生硬。与公开层面的散文书写不同,书信中保留的大量文学性书写,被学界普遍接受为“散文雏形”,这些“文学雏形”成为沈从文“潜在写作”的特殊形式,这些特殊的“散文”凭借其较高的自由度和文学性,更能代表沈从文1949年后的散文创作水平。公开写作的刻意“转变”与潜在写作的无意识“守常”交织成为沈从文散文创作中一组难解的矛盾。 第三章:旧体诗创作。相比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沈从文1949年后的诗歌作品更为丰富,此时他在诗歌创作上由新诗转向了旧体诗,诗歌的风格也一改早年纯朴、自然、浪漫的特点变得更具历史沧桑感和时代的激昂情绪,可以看出为了实现文学“归队”,其诗歌创作有意向时代和社会靠拢,基本立足于为社会、时代和人民服务的原则,并且文物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结合,让他的诗有了文化史诗的色彩。就诗作数量来看,沈从文在诗歌创作上是颇有收获的,但是作者本人并不认可这种创作,他只将旧体诗看作是“高级票友”之作。这时期的旧体诗创作,沈从文有得也有失,有追求亦有失望。 第四章:“归队”的渴望。本章力图整体观测文学家沈从文在经历了1949年重大变革之后,在创作上由“掉队”到积极“归队”的心灵历程。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沈从文逐渐出现精神危机,其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一度崩毁,后来经过艰难的自我调整逐渐恢复精神状态,一方面,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中,地理空间的变换让他的生命体验与个体的生命经验相碰撞,乡土经验和记忆激发了他再度创作的欲望,文学家的“旧我”在苏醒,笔力在恢复。另一方面,在社会的教育和宏大时代的裹挟之下,沈从文深感自我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主动地向“群体”靠拢,重塑“新我”,力图用新的作品来歌颂新社会、新时代、新人民,实现自己的文学“归队”。然而他的种种尝试大都失败了,在文学“归队”路上他遭遇了实践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厄。在创作实践上,个性追求与政治约束之间、固有写作范式与变化了的时代要求之间,都有很大的距离。在精神上,沈从文与新社会存在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他渴望并自觉地将自己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在自我向社会靠拢的过程中,他越是接近群体,便越发感觉自我的孤独。

著录项

  • 作者

    王梦然;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魏建;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1949年; 沈从文; 创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