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研究
【6h】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创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2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学资源

2.1.2 网络教学资源

2.1.3 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2.2.2 建构主义

2.2.3 隐性课程

第三章 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网站调查

3.1 创建主体

3.2 资源概况

3.3 资源的使用情况

3.4 资源的推广方式

第四章 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设计

4.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2 问卷信度检验

4.3 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4.3.1 性别

4.3.2 地区

4.3.3 年龄

4.3.4 汉语水平

4.4 访谈教师的基本情况

第五章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统计,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从学生

5.1 学习态度

5.2 学习动机

5.3 学习时长

5.4 学习需求

5.4.1 对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内容的偏好

5.4.2 对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形式的偏好

5.5 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研究结果及建议

6.1 研究结果

6.2 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内容方面的建议

6.2.1 应不断丰富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6.2.2 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应具有针对性

6.2.3 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应具有实时性

6.3 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形式方面的建议

6.3.1 网站的界面设计

6.3.2 应当加强系统稳定性

6.3.3 网站的推广方式应实现“全球化”

6.4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泱泱中华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中国文化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网络上的中国文化资源纷繁复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从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出发,快速高效地检索与上课内容最契合的中国文化资源是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面临的问题。 本文从汉语课堂所需要的中国文化资源出发,对网络上103家对外汉语教学网站进行整理分类,将其划分为综合类、网络课程类、文化素材类、考试题库类及教学工具五大类,并以应用广泛的20个对外汉语教学网站里的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创建主体、资源概况、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推广方式四个方面来研究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的现状,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来调查了解教师和学习者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得到如下结论: 1. 中国的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虽然开始得较晚,但发展很快,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已经走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在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堂上的应用也是可行的,且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 有关中国文化教学资源类网站创建时间多集中在2003-2007年,后劲略显不足。资源呈现形式多样、语言种类多样,互动形式多集中在论坛、twitter以及微博等交互方式,资源的使用状况良好,比如国内比较权威的网上北语和孔子学院网站,但普遍存在收费问题,使用者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些以个人名义创办的网站缺乏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导致网站内容陈旧甚至失效,难以为继。 3. 对学生和教师分别采取调查问卷和课后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时长以及学习需求,调查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网络上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源众多,但适用于教学的资源相对来说不多,内容的分类缺乏逻辑性,不成系统,较为零散,能够基本满足教师及学生的“教”和“学”的需求,但囿于网络发展的限制以及对教师自身多媒体技术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和实时性,导致其在网络上不能高效地搜寻教学资源,因此合理地整合以及利用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4. 从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内容的丰富性、针对性和实时性方面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同时从中国文化网络教学资源的形式方面的界面设计(包括呈现方式、界面语言)、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推广方式三个方面给出全面的改进建议,以便使其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教学服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