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诗歌发展观研究
【6h】

明代诗歌发展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诗歌发展观”概念界定

二、 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章 明代社会背景与诗学风貌

第一节 明代诗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概述

第二节 明代诗学的基本风貌

一、 明代诗学流派争鸣概况

二、 流派论争表象之下的共同目标

第三节 明代诗歌发展观概览

一、 洪武到宣德崇尚儒家诗教观的诗歌发展观

二、 正统到隆庆兼重格调与性情的诗歌发展观

三、 万历以降推重性灵与折中调和多元并存的诗歌发展观

第二章 理论与创作的歧途:对诗歌发展困境的反思

第一节 对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发展不平衡的思考

一、 诗学理论未必能指导诗歌创作

二、 理论与创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第二节 对诗歌创作歧途的思考

一、 刻意精炼,性情窘束

二、 蹈袭摹拟,殆无新语

三、 古法荡然,背离正统

第三章 诗人素养、时代气运与诗歌理势:对诗歌发展前提的分析

第一节 诗人的素养

一、 诗人才力制约诗歌发展

二、 诗人学识保障诗歌发展

三、 诗人造诣推动诗歌发展

第二节 时代气运

一、 时代兴衰影响诗道兴衰

二、 政治因素影响诗歌发展

三、 审美趣味影响诗歌风格

四、 时代语境影响审美标准

第三节 诗歌发展的客观理势

一、 诗歌发展的宏观趋势难以逆转

二、 诗歌发展遵循“穷则变”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 学古、新变与缘情:对诗歌发展路径的探索

第一节 以复古之名打破诗歌发展的僵局

一、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二、 调协“拟议”,成其“变化”

三、 心领神会,自有所得

第二节 以各适其时的创作原则推动诗歌发展

第三节 以抒发情性的创作动机推动诗歌发展

一、 诗歌创作应基于灵感

二、 诗歌创作应本于性情

三、 诗歌创作应情理和谐

第五章 调协思维与精工意识:对规约诗歌发展方式的探讨

第一节诗歌创作要遵守历代常法

一、 “诗文有不可易之法”

二、 辨体批评语境中的诗道正统

第二节 诗歌创作要重在意蕴深远

一、 言与意的调和

二、 格调与性情的调和

第三节 诗歌创作要以精工谋自然

一、 以精工去除机械拟古之弊

二、 以精工消弭刻意雕琢之迹

三、 以精妙运思布局谋篇

第六章 对明代诗歌发展观的评价

第一节 明代诗歌发展观的历史意义

一、 关注诗歌发展的普遍自觉

二、 具体化的诗歌发展路径

三、 清代诗学的先声

第二节 明代诗歌发展观的当代启示

一、 诗歌创作需推重意蕴与精工

二、 诗人需提升个人学养

第三节 明代诗歌发展观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明代是中国诗学史上的繁荣期。明代诗学流派众多,流派间的争鸣非常激烈。在一系列的论争中,不同流派的诗论家不断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诗学主张和诗学观点,从而推动明代诗学不断深化和发展。较之以往各代,明代诗学的理论化、系统化程度都有明显提升。各诗学流派的论争是诗论家在反思诗歌发展的困境后针对诗歌创作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性理论,其目标共同指向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明代诗论家较之以往的诗论家更加自觉地关注诗歌发展,并对诗歌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分析与探讨。 绪论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本选题的主要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本文采用“理解之同情”、文本细读和现代阐释等方法研究明代诗论家对于诗歌发展的看法。受到诗学流派研究思维模式的影响,当前学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明代诗论家自觉的调和意识和辩证的思维模式,亦因过度强调各流派诗学主张的差异而忽视了各流派诗学观点的共性。本文通过整合与比较不同诗学流派诗论家的具体观点,找出他们相同或相近的诗学主张。明代不同流派诗论家论争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打破诗歌发展的僵局或扭转诗歌发展的病态趋势。通过考据和比较“发展观”、“文学发展观”、“文学史观”、“诗歌发展观”等一系列概念可以确定,明代诗歌发展观是明代诗论家对诗歌发展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诗歌发展困境的自觉认知与反思、对诗歌发展历程和得失的判断与评价、对影响诗歌发展因素的分析以及对诗歌发展路径的探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内容。明代诗论家关注诗歌发展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推动诗歌的积极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明代主要诗论家的主要诗学文献,对明代的诗歌发展观进行系统的探讨。 第一章对明代诗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明代诗学的基本风貌和明代诗歌发展观的基本演变历程进行了总结分析。明代前期承袭了宋元以来的理学传统,社会文化语境相对保守,文人缺乏个性与创新思想。“土木堡之变”导致统治者的权威被动摇,文人的主体精神开始复苏。明代中期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显示出发展和繁荣的景象。明代中晚期,思想解放的趋势已经相当显著,人们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对个体情感的肯定。明末反思与批判的思潮日渐普遍,文人多以持中调和的态度对待思想文化。在社会文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明代出现了诸多诗学流派。表面看,明代各诗学流派之间论争激烈、充满分歧,实际上,各流派间一些针锋相对的诗学主张往往是彼此之间的救弊补缺之举,他们的目的都是对诗学理论的不足进行批判,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建构有利于诗歌创作的指导性理论,推动诗歌创作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诗论家的诗歌发展观也存在区别。明代初期的诗论家主张通过恢复儒家诗教传统来推动诗歌发展;明代中期的诗论家则主张通过调和格调与性情来保障诗歌的积极发展;明代晚期诗论家有的认为诗人应以抒发真实情性的方式推动诗歌发展,有的则强调用兼收并蓄的调和思想指导诗歌的发展。 第二章论述了明代诗论家对诗歌发展困境的认知与反思。一方面,诸多明代诗论家认识到,宋代以来诗学理论日益繁荣,但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并未取得理想的艺术成就,甚至呈现出消极的发展趋势。他们经过一系列探讨发现,诗学理论未能指导诗歌创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尽管诗人了解诗法有助于其诗歌创作符合体制规范,但要使诗歌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离不开诗人素养的保障;第二,一些诗人对诗学理论认知片面,理解不准确,致使诗学理论未能有效发挥指导作用;第三,有的诗歌理论本身存在缺陷,不仅无益于诗歌创作,甚至会阻碍诗歌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很多明代诗论家反思和总结了诗歌创作方面的歧途,主要包括诗人因固守诗法而破坏诗歌圆融的整体性,导致诗歌流于艰涩;诗人为了追求名利、唱和应酬而刻意作诗,导致诗歌意蕴空洞;诗人过度摹拟前人而导致诗作缺乏情思与意趣,使诗歌发展陷入僵化;诗人创作的诗歌背离正统的体制规范等。明代诗论家普遍意识到诗歌创作方面的误区导致诗歌出现消极的发展。 第三章研究了明代诗论家提出的影响诗歌发展的前提与条件,主要包括诗人素养、时代气运和诗歌理势三个方面。首先,诗人的才力、学识、造诣等会影响诗歌的发展。诗人的才力不仅会影响其学识在诗歌创作中的发挥,还会影响诗歌的工拙和气象风格。诗人的学识是其诗歌工致精妙的基础,既包括形式的精妙,亦包括意蕴的深远。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自然抒发也需要诗人渊博学识的保障。诗人学识不足可能会缺乏独立的审美判断力,导致其在诗学论争中机械盲从。诗人学识不足还可能导致诗歌发展背离正统,不利于传统诗歌体制、技法等的传承。诗人高超的造诣有助于其诗作风格多变、圆融自然,从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诗人造诣不足则可能导致其诗作牵强生硬、缺乏新意。其次,时代气运是影响诗歌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代气运直接影响的是诗人的身心,进而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创作。尽管诗歌的盛衰受到时代盛衰的影响,但诗人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主观能动性。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政策、不同时期大众的审美趣味等也都是影响诗歌发展的重要条件。诗人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和限制,往往难以意识到自己认知的片面和狭隘,因而被单一的审美标准所束缚。此外,诗歌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有时并不以诗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四章探讨了明代诗论家提出的诗歌发展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复古、新变和缘情三个方面。首先,明代复古派主要诗论家所倡导的“复古”绝非是一种机械的拟古行为,而是以复古的名义谋求诗歌的发展。明代诗论家普遍认为广博学习前人是自成一家的重要条件,他们主张以“拟议以成其变化”和“正定而后出”等思想调和诗歌创作中的学古和创新,试图在不背离诗道正统的基础上推动诗歌的发展。由于决定诗歌艺术境界高下的并非只有各体类诗歌的法度规范,还包括一些需要学诗者体味和领悟的抽象因素,所以明代诗论家对严羽的“妙悟”说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主要是对“妙悟”的内涵和对象进行了具体化阐释,用以指导诗歌创作,推动诗歌发展。其次,由于不少明代诗论家意识到社会兴衰、国家政策和大众审美趣味对诗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他们主张以顺时势而变的方式推动诗歌的发展,认为诗歌创作应尊重时代语境、顺应时代习尚。此外,明代不同诗学流派的诗论家普遍认为诗歌创作应基于灵感,避免无病呻吟和刻意雕琢。由于诗人的灵感是其触景生情后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诗歌创作需本于性情,以诗人真挚的主观情感为基础。在明代辨体批评的诗学语境中,尊重诗歌的“缘情”传统是维护诗歌体制正统规范的表现。然而,诗人情感的抒发若不加节制,则可能陷入背古师心的误区,导致诗歌的消极发展。因此,诗人情感的抒发应适度而有节制。明代诸多诗论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诗学中“发乎情而止乎礼义”的思想,倡导诗歌创作的情理和谐。 第五章对明代诗论家以调协思维与精工意识规约诗歌发展的思路进行了论述。明代诗论家普遍认识到诗歌的自然之美并非朴素的自然,而是需要以诗法规范、诗人素养等条件为支撑的精工的自然。所以,诸多明代诗论家从诗歌的法度、意蕴、创作技巧等角度对如何推动和保障诗歌的健康发展展开了探讨。一方面,在明代辨体批评的语境中,诗论家们普遍认为诗歌创作必须遵守基本的诗法规则,以避免诗歌发展背离正统的体制规范;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诗歌的意蕴应含蓄深远,由于诗歌是诗人志意和情感的文字表达,如果诗人心中没有情思意绪,只是为了特定的主题而使用诗歌的形式刻意创撰,其诗作即使工巧有余也难免空洞无物。基于这样的认知,明代诗论家主张诗人凭借造诣实现诗歌的精工,使诗作既合乎诗法规则又具有自然之美。这种精工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以精工去除拟古之弊,即诗人将自己的学识积累在诗歌创作中以“融”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使诗作自然天成;以精工消弭雕琢之痕,即诗人凭借诗歌创作方面高超的造诣,对诗歌进行反复琢磨和锤炼,消除刻意精炼的痕迹;以精妙运思布局谋篇,即诗人精神层面的严密构思。明代诗论家将精工等与刻意雕琢清晰地区别开,认为精工与诗歌的自然之美成正相关,肯定了诗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取的指导性建议。 第六章分析了明代诗歌发展观的历史意义、当代启示和局限。较之以往的诗论家,明代诗论家对诗歌发展的关注具有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自觉性,他们自觉地反思诗歌发展的困境、分析诗歌发展的条件、探索诗歌发展的路径,而且提出了更加具体可行的推动诗歌发展的方法和思路。尽管清代诗论家多诟病明代诗人和诗论家的拟古习气,但清代诗学中关于诗歌发展的诸多观点都是对明代诗歌发展观的继承和完善。从当代启示的角度而言,一方面,诗人在诗歌创作时不能忽视诗歌的意蕴,应通过精工谋篇使诗歌既有深远的意蕴,亦不失自然之美;另一方面,诗人需提升自身学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诗歌创作,使诗歌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当然,明代诗歌发展观亦有局限性,首先,明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发展的看法中存在一些绝对化、片面化和逻辑混乱的不合理观点;其次,明代诗论家在流派论争中难免有为争论而争论的矫枉过正之言,可能会阻碍诗歌发展;再次,明代诗学的系统化、理论化程度很有限,导致明代诗歌发展观的系统化、理论化程度有限。

著录项

  • 作者

    王小溪;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杨守森;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20;
  • 关键词

    明代诗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