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及其产品成分检测技术
【6h】

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及其产品成分检测技术

代理获取

目录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常年种植2400万hm2,我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较快,转基因玉米在我国即将进入生产阶段,转基因抗虫、除草剂玉米的产业化蓄势待发,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研究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尚没有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研究的报道,根据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的优先原则,就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标识管理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转基因玉米中外源基因向相关物种的漂流本试验选择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为代表,模拟大田种植条件,研究明确外源基因向普通栽培品种的基因漂流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的漂移率与距离成正相关,在1m时漂移率均在40%以上,最大漂移频率为45.10%,5m以内玉米的漂移率较高,均在9%以上,15m外漂移率明显降低,在60m时最大漂移率仍达到1%,150m处仍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漂移,同时提出防止转基因玉米基因向外扩散的最佳途径为设置隔离带,隔离距离以200m以上为好。 二、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其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方面,采用转基因抗虫玉米MON810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对靶标害虫抗性明显,抗虫效果达90%以上,整个生育期均不能造成危害,对其他非靶标害虫和天敌的消长规律均无明显影响,转基因玉米田昆虫和蜘蛛种类共有44种,与非转基因田相同。转基因玉米对对农田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影响。 三、转基因玉米的生存竞争能力应用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风险之一就是“杂草化”。本研究通过模拟自然和栽培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栽培玉米和杂草的生存竞争,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生育期完全相同,长势、种子产量(2.57和2.54Kg)、子代种子发芽率(95%和96%)等方面与对照品种无明显差异,在自然条件下,转基因玉米与杂草等的生存竞争能力没有明显改变,转基因玉米能够产生种子,明春能够长出自生苗,但生存竞争力弱,不会造成危害。 四、转Bt玉米花粉对家蚕影响实地调查了玉米桑树混作区玉米花粉飘落到不同距离桑叶上的累积量和桑叶上的实际浓度,结果显示,不同方向上玉米花粉浓度存在明显差异,下风方向明显高于上风方向,花粉浓度与风力相关,由于风力小,泰安的浓度明显高于烟台的。不同距离(0.5~60m)上玉米花粉的飘落浓度差异显著,距离越近花粉浓度越高。0.5m处平均达到145.7粒/cm2(55%以上叶片超过平均值),最高可达1390粒/cm2,在1m处时平均最高达到114.5粒/cm2,当该距离为2.5m时,花粉浓度降为37.5粒/cm2,在10m以外,花粉浓度均低于2.5粒/cm2,60米时仅为0.8粒/cm2。玉米花粉的累积量远远高于桑叶上的实际浓度。event176玉米花粉达到15粒/cm2时,就可以明显降低家蚕幼虫的体重,在75粒/cm2时,与对照相比,家蚕幼虫体重降低60%以上,个别幼虫开始死亡。采集距转基因玉米5~10m的桑叶喂食家蚕2龄幼虫,与对照相比,幼虫体重明显降低,出茧量降低15.88%,国内首次证明了Bt玉米可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Bt玉米田和桑园之间必须有20m以上的隔离距离。 五、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特异性检测技术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是标识管理制度实施的基础,本研究针对几种转基因玉米的外源基因及调控元件,分别采用三个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上述转基因玉米及其产品的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依据本研究成果制定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技术标准,起草了4个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技术农业行业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