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6h】

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发生动态及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引言

1.1棉花病害发生特点

1.1.1棉花苗期病害

1.1.2棉花枯萎病

1.1.3棉花黄萎病

1.1.4棉铃病害

1.1.5棉花叶部病害

1.2棉花主要害虫发生情况

1.2.1棉铃虫

1.2.2棉蚜

1.2.3棉盲蝽

1.3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1.3.1抗病品种资源的鉴定与选育

1.3.2农业耕作措施

1.3.3生物防治

1.3.4棉株耐害补偿作用和防治指标

1.3.5农药新品种开发

1.3.6组建综合防治体系

1.4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存在的问题

1.4.1科研资金短缺,投入减少

1.4.2抗药性问题突出

1.4.3缺乏预见性

1.4.4宏观研究不够

1.4.5种群的发生演替规律研究不够

1.4.6设备陈旧,基础研究滞后

1.5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

1.5.1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

1.5.2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

1.5.3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病虫害的矛盾

1.5.4科学用药与保护利用天敌

1.5.5新型农药品种的研制开发

1.5.6基因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1.5.7害虫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1.6立题时德州市转BT抗虫棉应用现状和突出的问题

2材料与方法

2.1主要棉花病虫发生危害调查

2.1.1棉花苗期病害调查

2.1.2棉蚜的发生危害调查

2.1.3棉盲蝽的发生危害调查

2.1.4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危害调查

2.1.5棉铃虫的发生危害情况

2.1.6调查与数据统计方法

2.2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品种和土壤营养对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2.2.1试验材料和方法

2.2.2调查方法

2.3棉花不同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试验

2.3.1试验材料和方法

2.3.2试验调查和统计方法

2.4棉花主要病虫防治试验

2.4.1药剂拌种预防棉花苗期病害试验

2.4.2棉铃虫防治试验

2.4.3防治棉盲蝽有效药剂筛选

3结果与分析

3.1棉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

3.1.1棉花苗期病害调查

3.1.2棉蚜

3.1.3棉盲蝽

3.1.4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3.1.5棉铃虫发生危害调查

3.2转Bt基因抗虫棉不同品种和土壤营养对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3.2.1不同棉花品种红叶茎枯病发病情况

3.2.2不同土壤肥力、不同茬口对棉花红叶茎枯病的影响

3.3棉花不同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比较

3.4棉花主要病虫防治试验

3.4.1药剂拌种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3.4.2棉铃虫防治药剂和使用浓度研究

3.4.3棉盲蝽有效防治药剂筛选

3.5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3.5.1播种前的预防措施

3.5.2苗期

3.5.3蕾铃期

4结论

4.1棉花主要病虫害在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前后的变化情况

4.1.1棉花病害变化情况

4.1.2棉花害虫变化情况

4.2棉花立枯病发生危害

4.3不同品种对黄萎病抗性影响

4.4棉花不同品种和土壤营养与棉花红叶茎枯病关系

4.5绿盲蝽发生规律

4.6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虫性

4.7不同药剂对棉花病虫害防治效果

5讨论

5.1德州市棉花黄萎病发生重的原因

5.1.1老病区是棉花枯黄萎病暴发的基础条件

5.1.2品种抗病性差

5.2解决黄萎病的根本问题在于选育抗病品种

5.3 2004年棉花苗期病害发病重的原因分析

5.3.1气候因子

5.3.2连作棉田土壤菌量大

5.3.3预防及防治工作不及时

5.4棉花红叶茎枯病发病原因分析

5.5转Bt抗虫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5.1转Bt抗虫棉存在的问题

5.5.2转Bt抗虫棉的种植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对德州市棉花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特别是大面积推广种植抗虫棉以来,棉田生态群落的发生变化及病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明确了棉花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综合研究结果,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防治棉花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法。具体结果如下: 1.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苗期病害、棉花枯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明确了其发生特点、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等,为制定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德州市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是以立枯病为主的复合根病,其发病危害程度在不同抗虫棉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其中美国抗虫棉及其衍生品种发病较重,主要与其前期生长势弱有关;而国产抗虫棉由于其苗期长势较强,生长发育进程快,苗病相对较轻。所有品种棉花黄萎病发病较重,在7月底,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70%以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手品种抗病性差,缺乏有效的抗病品种,而且德州又是老棉区,致使黄萎病逐年加重。另外,调查发现,在抗虫棉田红叶茎枯病由过去的偶发性转为常发性流行病害,试验证明,其发病程度主要与棉花品种、土壤中钾的含量及前茬作物种类有关。 2.系统比较了大面积种植抗虫棉前后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盲蝽等的发生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种植抗虫棉以前,二、三代棉铃虫一直处于严重发生,自大面积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以来,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缓解。从发生情况来看,二代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之间落卵量差异较小,但转Bt基因抗虫棉田幼虫量显著降低,抗虫性较好;三代棉铃虫百株幼虫量大大低于种植抗虫棉以前的平均水平,但与二代棉铃虫孵化率相比,却有明显提高,这说明三代期间的抗虫性有所下降;四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变化很大,与三代棉铃虫相比,平均百株卵量与百株幼虫数量均有所增加,这说明四代期间的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又有所下降。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前后,棉蚜发生危害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对棉蚜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从常规棉田和抗虫棉田比较来看,棉盲蝽的发生危害程度,抗虫棉田重于常规棉田,但棉花生长后期,常规棉田重于抗虫棉田,原因在于后期抗虫棉早衰现象严重,制约了棉盲蝽的发生,但总体看来,棉盲蝽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整合前面的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具体如下: 苗前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以及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可用15%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0~1:50种子包衣处理。 苗期主要防治对象是棉花苗期病害和棉蚜,必要时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喷雾。 蕾铃期重点防治棉花黄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虫和棉盲蝽。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主要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另外可通过分次追肥,增施铃肥等措施减轻危害;对于棉花红叶茎枯病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做好水肥管理、合理施肥等手段重点做好预防工作,发病后可喷施1%-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与1%的尿素溶液混配喷施,每亩30千克,也可喷施叶面肥进行补救;在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防治根据虫口密度而定,可用药剂有15%阿维菌素·三唑磷微乳剂0.18g.hm2~0.24g/hm2等进行防治;应重视棉盲蝽的防治,必要时可用80%锐劲特乳油1500液喷雾,但应注意合理轮换使用农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