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载毒死蜱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6h】

载毒死蜱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一前言

1.1农药微乳液简介

1.1.1微乳液形成机理

1.1.2温度对微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1.1.3农药微乳剂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2溶致液晶简介

1.2.1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的研究方法

1.2.2影响液晶结构和性能的因素

1.2.3溶致液晶的流变性

1.2.4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在制药中的应用--医药

1.2.5溶致液晶在农药剂型开发中的前景

1.3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高含量毒死蜱微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研究

1.3.2载毒死蜱液晶系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2.1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实验原料及试剂

三高含量毒死蜱微乳液的形成及温度稳定性研究

3.1实验研究与方法

3.1.1油相的配制

3.1.2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的筛选

3.1.3醇最少加入量测定

3.1.4不同因素对透明温度区间的影响

3.2结果与分析

3.2.1 n-CnH2n+1OH对毒死蜱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

3.2.2电解质对毒死蜱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

3.3.讨论

3.4结论

四载毒死蜱液晶系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实验方法

4.1.1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NR600#)的纯化和表征

4.1.2各组分最佳配比的筛选

4.1.3油相溶剂的选择

4.1.4不同因素对液晶相形成的影响

4.1.5不同因素对液晶体系浊点的影响

4.1.6不同因素对稀释后体系吸光度的影响

4.1.7液晶结构的判断

4.1.8 X射线衍射的测定

4.1.9流变性研究

4.2结果与分析

4.2.1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链长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4.2.2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4.2.3载毒死蜱液晶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4.2.4载毒死蜱液晶体系的微观结构及流变性的研究

4.3讨论

4.3.1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影响因素的讨论

4.3.2载毒死蜱液晶系微观结构研究的讨论

4.3.3载毒死蜱液晶系流变性的讨论

4.4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致谢

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及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视,农药剂型也向着高效、安全、低毒、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农药微乳液适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研究微乳剂温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可提高微乳剂配制的科学性。此外,液晶相是微乳液体系相转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形成液晶体系的界面层存在明显的粘弹性,此种具有粘弹性的乳化剂体系能形成更稳定的乳状液。 本论文以毒死蜱为研究对象,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对表面活性剂缔合结构作为药物载体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了n-CnH2n+1OH(5≤n≤8)对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n增大,混合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加,体系易于形成微乳;当醇种类及其含量一定时,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对微乳剂的透明温度范围有较大影响;随醇含量增加,微乳剂的透明温度上限降低,下限略有增加;随n增大,透明温度范围上限温度基本升高,下限温度变化不规律。 2.研究了电解质对毒死蜱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含量变化会影响到微乳剂的透明温度范围;随阳离子含量增加,体系的上限温度逐渐下降,下限温度变化相对较小。随阴离子含量增加,体系上限温度整体下降,趋势与阴离子的含量及结构类型有关,体系下限温度变化无规律性;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体系的上限温度均下降,且在弱酸性条件下,上限温度达最大值。体系下限温度随pH值的增加缓慢升高。 3.为探讨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规律,研究了有机溶剂种类、温度、正构醇碳数及无机盐对液晶相形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苯(毒死蜱溶剂)环上取代基,有利于液晶“骨架”的形成及维持;高温导致液晶相形成及消失时,体系含水量均上升;随醇链的增长,体系形成液晶相所需最低含水量增加缓慢,而液晶相消失时的最高含水量则先上升后下降:添加无机盐,体系液晶相消失时所需最高含水量随阳离子水合半径降低而降低,说明液晶相结构易于破坏。 4.对液晶体系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含量的增加导致体系浊点下降。向体系中添加醇,发现两种水分含量下(30%、50%)体系的浊点随醇链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n≤5时,体系浊点变化较小,当碳链n>5后,浊点随碳链的增长明显降低。将样品稀释至10g并进行观察,发现碳链越长稀释后的粒径越大。对含正戊醇体系,正戊醇含量增加体系浊点下降,体系稀释后的粒径先变小后增大。 5.通过样品的偏光照片发现,随含水量增加体系液晶区微观结构的转变顺序为:层状及六角状-反相六角状-层状。加正戊醇体系微观结构的转变顺序不变,但转变点向含水量增加处移动。研究体系的粘度,发现粘度变化与相区转化有关,随含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粘度出现在液晶区,最大值在含水量为33%处,此时为反六角状液晶,随后进入层状液晶区,粘度明显下降,此时体系的粘度受层间距的影响,层间距变大,粘度降低。此外,我们还研究发现25℃时含水量为50%的层状液晶体系为假塑性型流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