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产量、穗部和籽粒大小性状QTL分析
【6h】

小麦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产量、穗部和籽粒大小性状QTL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泰农18是本课题组选育的矮杆、抗倒伏、高产、优质的品种。为了解析其高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泰农18和小麦品系临麦6号杂交构建RIL群体,利用DArT和SNP等高通量分子标记绘制高密度遗传图谱;多年调查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穗部性状和籽粒大小性状,并对这些性状进行QTL分析,以期获得控制这些性状的重要QTL,为进一步进行相关基因克隆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总数超过15.6万的SSR、DArT和SNP标记扫描RIL群体的184个株系,构建了一张包含10739个标记位点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小麦全部21条染色体,包括5399个独立位点,其它5340个标记表现共分离,其中包括105个SSR标记位点,1506个SNP位点和3788个DArT标记位点。该图谱包括43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3394.47 cM,每条染色体平均长161.64 cM,独立位点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63 cM。其中1B染色体标记密度最高,标记间平均距离0.27 cM;3B染色体最长,为308.98 cM,包括539个独立位点,标记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57 cM。该图谱标记数目多,图谱密度高,大量的多态性标记,便于对目标性状进行QTL精细定位;除了高通量的DArT和SNP标记,还有已经广泛应用于遗传图谱构建的SSR和DArT(wpt系列),便于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ANOVA分析结果表明,顶部不育小穗数的环境间变异不显著,小区产量(GY)的基因型间变异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它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间的变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多数性状在亲本泰农18和临麦6号之间表现明显的差异,并且所有性状在RIL群体中出现超亲分离;GLW的遗传力最高,为67.79%,GY的遗传力最低,为12.95%。
  检测到涉及14个性状的416个QTL位点(662个单一环境QTL),位于小麦的21条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38%~37.70%,LOD值最大值为20.78。在检测到的所有QTL中,包括产量及其构成要素(GY、SN、GN、TGW)的103个QTL、穗部性状的102个QTL和211个籽粒大小性状(GL、GW、GH、GLW、FFD和GV)的QTL。其中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单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4.76~23.05%,穗部性状的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3~37.70%,籽粒大小性状的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38~22.24%。
  共检测到76个高频表达QTL(RHF-QTL),包括233个单一环境QTL,占检测到QTL总数的35.2%,分布在除3A、3D、4D和5D外的17条染色体上,分别包括10、21和45个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穗部性状和籽粒大小性状的QTL。其中有18个RHF-QTL可以在所有三个环境和AV中检测到,包含5个穗部性状(QSl-5A.2、QSl-6A.3、QSl-6B.1、QTss-5A.1和QBsss-6A.2)和13籽粒大小性状(QTgw-1B.1、QTgw-1B.4、QTgw-6A.3、QGl-2D.1、QGl-4A.1、QGl-5B.1、QGl-5B.3、QGw-1B.1、QGlw-1B.1、QGlw-2D.4、QGlw-5B.1、QGlw-7A.3、QGlw-7B.2)的QTL。另外,分别检测到4个控制粒高(QGh-1B.1、QGh-6A.2、QGh-7B.1、QGh-7B.2)和籽粒体积(QGv-5B.1、QGv-6B.1、QGv-6D.1、QGv-7B.1)的RHF-QTL在调查的所有2个环境中都能检测到。
  涉及到3个或3个以上性状的QTL置信区间重叠的QTL形成了56个QTL簇(C1-C56),分布在除1A、3A、3D、4D外的17条染色体上,包括168个性状-QTL位点。根据这些QTL簇涉及的性状将其分成5种类型:类型Ⅰ:涉及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穗部性状和籽粒大小性状,25个QTL簇属于该类型,其中C1、C24、C26、C29、C30、C31、C36、C37、C38、C39、C43、C44等12个QTL簇含有RHF-QTL;类型Ⅱ:涉及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穗部性状,3个QTL簇属于该类型,其中位于2B染色体上的C15包含一个RHF-QTL(QTss-2B);类型Ⅲ:涉及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籽粒大小性状,该类型有11个QTL簇,其中C3、C20、C40、C42、C54和C56等6个QTL簇含有RHF-QTL;类型Ⅳ:涉及穗部性状和籽粒大小性状,有12个QTL簇,其中C6、C10、C16、C32和C51等5个QTL簇含有RHF-QTL;类型Ⅴ:只涉及籽粒大小性状,有5个QTL簇,其中C25、C41和C53等3个QTL簇含有RHF-QTL。
  从QTL簇涉及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QTL的加性效应和条件QTL的角度分析,发现了3个重要的QTL簇。我们推测位于1B上的C1区间上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千粒重的提高来实现的,而粒宽和粒高的增加又促进了千粒重的提高;位于6A染色体上QTL簇C38区间穗粒数的增加可能主要是由于基部不育小穗数的减少引起的,而穗长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穗粒数,同时粒长、粒宽和粒高的增加共同促进了千粒重的提高;位于7B染色体上控制GY(QGy-7B)和籽粒大小(QTGw-7B、QGw-7B.2、QGh-7B.2、QGlw-7B.2和QGv.2)的QTL簇C54可能是由于粒宽和粒高的效应促进了千粒重的增加,进而提高了产量。
  对穗粒数及穗部相关性状、千粒重及籽粒大小性状进行条件QTL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穗粒数的最主要因素是基部小穗不育,其次是可育小穗数,然后是穗长和顶部小穗不育;而在籽粒大小方面,粒宽和粒高对于千粒重提高的作用大于粒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