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苹果园土壤碳氮比对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影响的研究
【6h】

苹果园土壤碳氮比对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通过采集全国12个苹果主产省1583个苹果园土壤,分析了我国苹果园土壤碳氮养分现状;以栖霞市为例,从1984到2012年,每隔14年对同一苹果园(165个)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以平邑甜茶和2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土壤C/N对植株生长、碳氮代谢和氮素平衡的影响;应用气压过程分离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C/N下土壤N素总硝化、反硝化、N2O排放的特性;连续三年研究了苹果园土壤C/N与土壤酸化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技术和碳氮双标记技术,研究了低pH营养液对平邑甜茶根系转录组以及不同土壤pH对2年生‘富士’/平邑甜茶生长及碳氮利用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添加外源碳对土壤特性和植株生长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黑龙江、新疆和云南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山东、河南、河北和陕西较低(6.44~7.76 g·kg-1)。土壤全氮含量以山东最高(1.26 g·kg-1),其次是北京(1.23 g·kg-1),陕西和宁夏最低(0.58和0.68 g·kg-1)。土壤C/N最高的是黑龙江(15.42),最低的是山东(6.05)。全国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C/N平均值分别为9.52、0.93 g·kg-1和10.34。
  2随种植年限和养分投入时间的延长,栖霞市苹果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分别由1984年的4.34和0.45 g·kg-1,增加为1998年的5.99和0.69以及2012年的7.03和1.14 g·kg-1。土壤C/N显著降低,由1984年的9.64降低到1998年的8.54和2012年的6.18。土壤pH显著下降,由1984年的6.33下降到1998年的5.96和2012年的5.32。
  3随着土壤C/N的逐渐增大,根系干重逐渐增加,而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植株总干重和15N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以土壤C/N为20~25时最大。随着土壤C/N的增大,叶片15N分配率逐渐升高,13C分配率逐渐降低;而根系15N分配率逐渐降低,13C分配率逐渐升高。土壤C/N处于20~25时,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于肥料氮的比例较高,而土壤C/N较低(<15)或太高(>30)时,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于土壤氮的比例较高。
  4不同土壤C/N对N素转化及平衡的研究表明:土壤C/N较低时,总硝化、反硝化和N2O速率非常高;随着土壤C/N的增加,总硝化、反硝化和N2O速率均逐渐降低;当土壤C/N处于较高水平时(>30)总硝化非常低,从而影响了肥料N的有效性。
  5苹果园土壤酸化驱动因素(N循环、BCs的吸收、P的吸收和S的吸收)研究表明:H+的净产生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N循环的产酸量对净H+产生量的贡献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硝态氮损失量与H+产生量呈正相关,而硝态氮损失量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因此低土壤C/N加速了土壤酸化。
  6数字基因表达谱和碳氮双标记试验表明:与对照(pH为=6.5)相比,根区营养液酸化后(pH为=3.0),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有44个基因的表达被显著上调,1705个基因的表达被显著下调。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的基因主要参与了N代谢、光合进程、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类胡罗卜色素生物合成等过程。‘富士’/平邑甜茶植株根系、地上部、植株总干重、根冠比、叶片净光合速率和15N利用率均随土壤pH的降低而降低,且土壤pH越低降低幅度越大。各器官的15N和13C分配率在不同土壤pH处理间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叶>1年生茎>根>2年生茎。同一器官不同土壤pH处理间15N和13C分配率存在差异,以根和叶最为显著;随土壤pH的降低,叶中的15N和13C分配率逐渐升高,而根中的15N和13C分配率则逐渐降低。
  7添加外源碳显著影响了N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利用。室内土柱模拟方法表明:与单施N相比,添加外源碳后土壤淋溶液体积、NH4+-N和NO3--N浓度及其累积量均显著降低,其中以添加生物质炭效果最好,氮素淋失量仅为N处理的57.87%。田间小区试验也表明:与单施氮肥(N)相比,添加生物质炭(N+B)和秸秆(N+S)显著降低了0-5和5-10 cm土壤容重,提高了0-10 cm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N+B效果较好。植株总干重和15N利用率均以N+B最高,N+S次之,N最低。N+B和N+S显著降低了氮素氨挥发损失,而N2O排放量稍微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耕层土壤(0-50 cm)的15N残留量以N+B最高,N+S次之,N最低;而深层土壤(50-100 cm)则正好相反。可见,添加秸秆和生物质炭显著改善了土壤特性,促进了苹果植株生长和对肥料氮的吸收,增加了土壤对氮的固定,减少了氮肥的气态损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以添加生物质炭的效果较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