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东省下、中二叠统界线研究
【6h】

山东省下、中二叠统界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2 地质概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2区域地质概况

3 综合地层学研究

3.1岩石地层学研究

3.2生物地层学研究

3.3 气候地层学研究

3.4 层序分析对地层界面的响应

4 区内下、中二叠统界线研究

4.1区域岩石地层对比分析

4.2区内下、中二叠统界线探讨

5 结论

5.1结 论

5.2存在的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 版 说 明

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山东二叠系是煤及煤成气重要的富集层位。国际二叠系三分后,随着能源开采的需要,亟需进一步厘清研究区二叠系内部统的界线。本文以综合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沉积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等方法对山东地区二叠系典型区域鲁西南(菏泽)、鲁中(淄博)进行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地层对比格架;经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山东二叠系下、中统界线的初步方案。
  本文首先针对研究区属于覆盖区与露头区进行地层对比研究较为复杂的局面,将研究区前人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合野外地质工作,对二叠纪岩石地层进行清理,建立了研究区岩石地层对比格架。
  其次对研究区鲁西南(菏泽)二叠纪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共分析样品50块,其中36块发现较多孢粉化石,经鉴定共发现42属146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I.太原组上部孢粉组合:Laevigatosporites–Granulatisporites;II.山西组孢粉组合:Gulisporites cochlearius- Leiotriletes adnatus-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I中蕨类孢子含量平均为75.0%,裸子植物平均为3.79%,单缝孢21.23%;组合II中,仍以蕨类孢子为主,但单缝孢含量较太原组减少,其中蕨类孢子含量为75.65-77.48%,裸子植物为4.68-8.76%,单缝孢为13.76-19.67%。通过孢粉组合中主要属种的百分含量绘制了孢粉百分含量变化图谱,建立了生物地层格架;并将本区孢粉组合的主要特征与华北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明确了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组合Ⅰ为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Ⅱ为中二叠世早期。
  再者,根据孢粉特征恢复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分析表明太原组与山西组孢粉组合均属于中期华夏植物群面貌,不同的是山西组孢粉组合中代表真蕨、种子蕨类的单缝孢数量较上一组合逐渐减少,而代表科达纲的裸子植物较上一组合较为繁盛,表明气候较太原组趋于干旱。这种气候的变化进一步佐证了研究区早、中二叠世界线。
  最后对鲁中(淄博)层序界面进行了分析,发现鲁中(淄博)山西组泥岩之底、太原组上部L层灰岩之顶界(下、中二叠统分界处)位于层序3海侵体系域突发性海侵向海退转化时,即沉积微相由潮坪相转化为泥炭沼泽相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