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输血致害侵权责任问题研究——以《解释》第7条为中心
【6h】

输血致害侵权责任问题研究——以《解释》第7条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目 录

CONTENTS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选题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内方面

0.3.2 国外方面

0.4 研究方法

0.5 论文结构

0.6 创新与不足

1 输血致害侵权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1.1 血液法律属性及相关概念仍不明确

1.2 输血致害侵权归责原则模糊

1.3 输血致害侵权主体及责任承担不完善

2 血液的法律属性及相关概念分析

2.1 概念的厘清

2.1.1 血液的含义

2.1.2 输血致害侵权

2.2 血液的法律属性

2.2.1 血液是否为产品的争议

2.2.2 本文观点

2.3.2 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3 输血致害侵权适用的归责原则

3.1 《解释》第七条适用过错推定归责的倾向分析

3.2 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的合理性分析

3.2.1 过错推定的基础理论依据

3.2.2 血液作为产品的特殊性

3.2.3 社会政策原因分析

3.2.4 过错推定原则的司法实务现状

3.3 适用过错推定责任之不足

3.3.1 法律适用存在冲突

3.3.2 患者的举证责任依然过重

3.3.3 无法适用无过错输血感染等多种情况的要求

4 输血致害侵权的责任主体及责任承担

4.1 输血致害侵权责任的主体范围

4.1.1 血液提供机构和医疗机构

4.1.2 存在的问题

4.2 医疗机构和血液提供机构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及问题

4.2.1 医疗机构及血液提供机构的性质

4.2.2 不真正连带责任规定之不足

5 完善输血致害责任的立法建议

5.1 补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5.1.1 弥补过错推定责任的不足

5.1.2 避免循环诉讼

5.2 实行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

5.3 扩大侵权责任主体范围

5.4 建立输血致害侵权责任专项基金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因输血致害导致的诉讼案件逐渐增多,但血液的法律属性、所适用的归责原则依然缺少明确规定,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比比皆是,现行立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规定使医疗机构承担了过重的责任,与医疗改革的方向相悖,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解释》第7条为中心,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证。
  探讨输血致害的侵权责任,首先应当明确血液及输血致害侵权的概念,本文认为血液应做广义理解,包括血液和血液制品,且自体血不在此限,而输血致害侵权则是以医疗采供血机构为责任主体的侵权形式。目前理论和司法实务中就此类案件的争议焦点主要是血液的法律属性及不合格血液的认定,通过论证分析得出血液属于产品的结论,而有关不合格血液的认定,则是以医务人员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为标准。根据过错的客观化理论,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判断必将涉及医疗过失的判断,本文根据日本的立法及司法实践经验,提出“苛以医务人员高度注意义务、同时承认医疗水准相对性”的观点。
  一般认为,如果血液是产品,必定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本文通过对《解释》第7条规定的解读,认为输血致害侵权适用过错推定责任才是最佳选择,并结合经济、医学、伦理学基础,血液的特殊性,社会政策背景及司法实务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明确责任主体是对患者充分救济的前提,由于血液流通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血液不合格,而现行法律只规定了医疗机构和血液提供机构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运输者责任主体缺位,必将不恰当的加重医疗机构的责任。此外,受制于输血致害侵权的特殊性,无论适用何种归责原则都有其不足之处,就过错推定责任而言,依然有法律适用存在冲突、患者举证责任过重、无法适用无过错输血感染的情形的问题。
  文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具体为补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实行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倒置、将运输者纳入赔偿主体范围之内、建立专项基金,希望对中国输血致害侵权责任提供有益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