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
【6h】

新时期文学中人性观念的复苏与拓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章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复苏与高涨

第一节人性的觉醒:呼唤尊严与真情

第二节人性的探索:扣问民族文化,张扬现代意识

第三节人性的拓展:传统理性框范的解体和人性形态的多元展现

第二章新时期人物形象的复活与超越

第一节人物塑造向“人”的文化存在扩展

第二节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走向丰满

第三节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纵深拓展

第三章人性复苏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文学是人学”的真正恢复

第二节人物形象创造突破范式

第三节对“典型”理论的重新认识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人性复苏并走向高涨,是新时期文学的鲜明特色,又是其发展与繁荣的根本性动因,本文运用历史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拟对这一文学现象加以总结、研究和阐发,以期有利于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发展。 导言部分主要论述文学与人性的关系及文学中的人性的特点。文学是人类审美地把握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通过它观照自身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文学中人物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人性为依据。人性中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对天然的、深刻的矛盾,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两翼的永不停息的矛盾运动,人性才异彩纷呈,内涵丰厚。文学中的人性,虽与现实人性有着诸多的联系,但由于作家的个性气质和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渗透,已经明显区别于现实人性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第一章主要阐述新时期文学中人性的复苏与高涨。新时期文学将人性表现不断引向深入和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人性的复苏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和“反思”文学,一方面控诉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戕害,一方面渴望重返启蒙精神,渴望认识人性、认识自我、改造非我,找回真我,呼唤人的尊严,呼唤重建现代人格;(二)人性的探索期:随着国门大开和西方文化、哲学思潮的流播,在新的参照系下,作家们开始苦苦思索人性问题,学在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层人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询。无论是“寻根文学”对原始生命强力的张扬和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还是“现代派文学”对于非理性生命体验的书写,都表现了强烈的人文激情、人性深度。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探索期、动荡期;(三)人性的高涨期:90年代之后,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人性多元呈现,获得了更大更开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人性描写总体上呈现向内转的总趋势,主要表现为个人关怀,为物欲、性欲等自然性争得名号,予以社会承认。新时期文学中人性呈螺旋式发展,其曲折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人性中自然性、社会性两翼发展,要紧密结合,只有在保持适当的度的前提下,相辅相成,才能合理发展。我们应该在庞大厚重的理性指导下,力避极端化与单一化,使人性多向性地均衡发展,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和谐的现代人性体系。 第二章主要论述伴随着人性的复苏与高涨,新时期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活与超越,主要表现在:(一)作家文化意识觉醒,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放到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又置于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加大了表现人的文化内涵的力度;(二)作家们运用辨证思维,展示人性中的矛盾与冲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与描写人,人物性格走向丰满;(三)作家的触角,不仅延伸到了人的意识内容,而且延伸到了人的无意识,以揭示人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并为人性中的非理性正名。 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期人性复苏对文学观念的影响。新时期文学由政治的附庸变成有自身独特品格和存在价值的艺术形态,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人们认识到,人性是文学的内核,文学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探讨人的性格,描写人的情绪,研究人的内心,文学的人学观念有了丰厚内涵;另一方面,人性领域的开拓,作家们开始按人的全部生命需求来创作使文学中的人物走向“人”;另外,人们对典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典型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典型”重新占据有自己应有的位置,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吸引众多的作家、评论家投入其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