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
【6h】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一、导言

二、救亡图存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

三、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变化

五国民党实践孙中山宪政思想

六、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实践

七、余论——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催生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面对西方异质文明的冲击,传统中国的文化普世主义出现严重危机。在这种文化普世主义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开始萌芽并进而以不可遏制的势头成为中国主流的意识态。民族主义诉求于政治,就是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只有结束满清的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在中国建立一个现代立宪制国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都想要在中国创建一个现代立宪制国家:维新派师法英国、德国、日本,想要在中国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革命派效法美国,想要在中国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两派之间不同的是,表现在创建现代立宪制国家的途径与方法上:维新派采取的是和平改良的渐进办法,革命派采取的是激进的革命方法。戊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失败证明:在近代中国,用自上而下改良的方法来建构现代立宪制国家根本办不到.因此,孙中山不得不采用体制外革命的办法来建构现代立宪制国家。随着三民主义的诞生,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也逐渐产生与完善。孙中山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创立的三民主义。 要实现真正的民权主义,就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此,必须设计出体现国家民主共和的宪政制度。在民权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提出了系统而完整的宪政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权能分立的政治学原理、中西结合的五权宪法思想、民权初步、地方自治、政党政治和建国三阶段论等。其中,五权宪法和权能分立是孙中山的基本宪政主张,其他四个内容可以被看作是实现其宪政主张的手段或者途径.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中既有宏观规划,如建国三阶段论,又有微观计划,如民权初步、地方自治、政党政治、直接民权等。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政党政治观的变化上。民国建立至袁世凯解散国会,孙中山信奉政治自由主义,主张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适应民主宪政制度运作的一个普通政党,实行议会内阁制,开展政党竞争的政治活动。1919年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以后的军阀混战促使孙中山的这种政党政治观发生变化.他重新组建中华革命党,后来,在中华革命党基础上又组建中国国民党,提出“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孙中山晚年思想中的“以党建国”和“以党治国”是一个意思)的主张。孙中山政党观之转变,与其说是受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建国的影响,不如说是他对重建国家途径的新认识。民国政治的混乱与失序使孙中山感到中国非常需要一种彻底的改造,需要采取一种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把“党”放在“国”之上,实行“以党建国”。我们可以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方面,来分析孙中山政党观的变化。孙中山“以党建国”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的宪政进程似乎是一种曲折,但考虑到中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无法为民主宪政的实现提供主权的基础,因此孙中山的“党治国家”思想仍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是孙中山宪政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对后来国共两党、对20世纪中国宪政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训政”是国民党实践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主要活动。国民党的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时期很短暂。在军政时期,国民党以党建国的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对外,主权没有摆脱外国的控制而获得独立;对内,地方军阀的分裂割据危险仍然存在,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也是愈演愈烈,1937年后是日本的大举入侵,种种不利状况不能不影响到国民党的靠训政”建设。国民党“训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党治国”、五院制和地方自治,其中,“以党治国”的精神贯穿国民党“训政”建设的始终。国民党实施“训政”建设既有孙中山建国三阶段论的影响,又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的历史要求。国民党有能够通过“训政”而达致宪政.国民党“训政”失败的原因很多,客观分析评价国民党“训政”失败的原因,对历史是一个公正的交代,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建设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孙中山建国三阶段论的落脚点是实行宪政,还政于民。国民党并没有真正实行宪政的诚意,尽管制宪国大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也“仿行”了宪政但实质上仍是国民党的一党独裁,“行宪”不过是一场骗局罢了。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真正实践者。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是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也就成为共产党宪政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共产党都忠实地实践了孙中山的人民民主的宪政思想。当然,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宪政实践是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与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宪政是同一类型。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宪政实践,尽管带有很强烈的人民民主性,但它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不是同一类型,它是共和国宪政性质的。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宪政实践,在性质上基本属于苏联社会主义宪政范畴。不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宪政实践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总体上看,它们都是新民主主义宪政性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最终还是要向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思想转变,这一点与孙中山的共和民主宪政思想有点区别。由于共产党真正地实践了孙中山的人民民主的宪政思想,所以共产党也就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回顾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内容、变化、实践,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还历史本来的面目,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来总结近现代中国宪政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借鉴。众所周知,我们国家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宪政国家,而宪政又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依归。所以,如何进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就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怎样进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总结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内容、变化以及国共两党对孙中山宪政思想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本人认为应在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宪政建设:第一,还“宪政”以本来面目。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不强调宪政的控权精神,有情可原,因为那时中国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但现在我们应强调宪政的“限政一、保障人权的精神,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强大的政府,如果不加限制,这个公共权力会侵犯人权:第二,应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宪政的关系问题,强调党也应在宪法、宪政的框架下活动;第三,应加强对公民的民权教育和训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