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传统忠德观的历时性考察
【6h】

中国传统忠德观的历时性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前言

一、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

二、忠观念的起源

三、历代对忠概念的诠释

四、忠的主体观的历史嬗变

五、忠的客体观的历史嬗变

六、中国传统忠德观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忠”范畴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各时代思想家和典籍的相关思想观点为基本依据,进行历时性的专题探索,力求从学理上对传统忠德观的古今之变作出理性而客观的分析描述。 关于中国传统忠德观的历时性考察,大致分地位论、起源论、内涵论、主体论、客体论、价值论等依次展开。 第一部分,围绕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这一核心观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忠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最重视的伦理概念之一。其二,忠是中国历代诸多伦理范畴群中的重要成员。其三,忠被赋予了崇高的伦理地位。其四,忠是中国历代臧否人物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忠观念的起源问题。关于忠观念的起源,学术界共有七种观点,即春秋时期说、春秋初期说、西周时期说、三代说、虞夏说、氏族公社说和原始社会说。本文主张忠观念起源于尧舜时代。其一,《礼记·表记》、《大戴礼记·五帝德》、《左传·文公十八年》等典籍中有尧舜时代倡导忠德、惩治“毁信废忠”之人的明确记载。其二,尧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德,昭示了忠观念的原初内涵。尧舜二帝身上忠的道德行为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广泛认可,因此把他们视为我国历史上忠观念产生的标志性人物,是合乎逻辑的。 第三部分,归纳叙述历代关于忠概念的代表性观点,予以分析讨论。 第四部分,集中探讨忠的主体观的历史嬗变。春秋时期,一切人都被认为是忠的主体。战国时代,在忠的主体问题上具有转折性意义,一方面关于君的主体地位的见解还时或有人阐发,另一方面对臣的主体地位的强调空前增多。秦汉以降,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特别是皇权的不断强化,“忠”作为人臣之德已经为广大士庶所认同,忠的主体与人臣之间业已形成了高度统一或曰等同的关系,而“忠臣”也相应成了人们心目中对于人臣来说最为崇高的一种名号。时至近代,对传统泛主体主张的复归与翻新成为学术主潮。谭嗣同是第一位明确倡言君、臣、民彼此平等且皆为忠的主体的思想家。其后,刘师培、黄兴、粱启超、严复、柳诒徵等也从不同的角度驳斥了忠的主体问题上的封建谬说,闸发了忠的主体无论何人概莫能外的基本主张。 第五部分,着重探讨忠的客体观的历史嬗变。春秋时期,一切人,连同人们所担负的职责以及国家,都被确指为忠的客体。孔子是这种泛客体说的第一位系统阐发者。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人格平等状态开始被从观念和理论上打破,若干表征君主忠的客体地位的语汇,如“忠君”、“忠王”、“忠主”、“忠上”等等开始出现。秦始皇开启了唯君独忠的政治实践,董仲舒则使唯君独忠上升为指导君臣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宋代,因了理学诸子对忠君原则的绝对化标榜,君臣关系由汉唐时的主从关系进一步降格为主奴关系,这一关系格局一直维持到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明清时期。明清鼎革之际,黄宗羲、一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一度拉开了对封建忠君说教批判的序幕。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谭嗣同、刘师培、梁启超、严复、邹容、陈天华、定一、杜亚泉、陈独秀、柳诒徵等相继从不同的视角对“君为忠的惟一客体”的封建旧说痛加批判和否定,进而赋予了国家和人民以忠的客体的崇高地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以更宏大的视野探讨了忠的客体问题。他切断了封建意识形态所制造的忠的客体与君主的非必然联系,提出了“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事”的“三忠于”主张,从而实现了对孔子相关学说的站在时代高度、结合时代需要的继承和超越。 第六部分,审视和评价传统忠德观的历史作用,探讨其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忠德观塑造了中华民族推诚于人的忠厚品格,培育了炎黄子孙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铸就了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传统忠德观的当代价值主要是: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道德领域里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和各民族的团结与统一。

著录项

  • 作者

    裴传永;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冯浩菲;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伦理学史;
  • 关键词

    忠德观; 起源; 主体; 客体; 价值;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1:03:04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