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因素及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6h】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因素及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前 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 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心率变异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前 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致 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心律失常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而且直接关系到预后。心率变异性是一种定量评估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检测方法,是迄今为止公认的判断自主神经活动的较敏感而可靠的指标。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室间隔缺损病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以达到预防及尽早干预心律失常发生的目的;同时检测部分室间隔缺损病人行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异性,探讨心率变异性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的临床意义。 研究对象及方法:选择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儿科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病人80例,分别于手术前1天及术后1、3、5天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30例室间隔缺损病人,于手术前、后分别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性分析,检测SDNN、SDANN、PNN<,50>、RMSSD、LF、HF及LF/HF等心率变异性参数,观察分析介入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改变。 研究结果:1.室间隔缺损病人80例中,77例封堵成功,封堵成功率为96.25﹪。其中32例应用偏心型封堵器,43例应用对称或非对称性同心圆型封堵器,1例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1例应用COOK弹簧圈。 2.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77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35例(45.45﹪),其中AVB9例(11.69﹪);束支传导阻滞28例(36.36﹪);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4例和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9.09﹪);35例病人中有9例发生了两种或以上的心律失常(11.69﹪)。 3.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类型与年龄相关,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年龄为3~5岁者为56.25﹪,6~18岁者为30.30﹪,>18岁者为58.33﹪,3~5岁及>18岁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18岁者(P均<0.05);3~5岁者传导阻滞发生率(50.00﹪)明显高于6岁以上(26.67﹪)病人(P<0.05)。 4.室间隔缺损直径<8mm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36.73﹪)较≥8mm者(64.29﹪)明显减低(P<0.05);无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67.50﹪)明显高于有膜部瘤形成的病人(24.32﹪)(P<0.05):封堵器型号<8mm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37.74﹪)较封堵器型号≥8mm者(63.64﹪)明显减低(P<0.05)。 5.股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短于60min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30.30﹪)明显低于时间超过60min者(59.09﹪)(P<0.05)。 6.室间隔缺损病人封堵术后的SDNN(124.60±22.63)、RMSSD(50.47±10.59)、PNN<,50>(23.45±8.29)及HF(17.70±4.46)较术前SDNN(95.10±15.26)、RMSSD(44.90±9.81)、PNN<,50>,(15.43±4.67)及HF(15.49±4.15)明显增高(P均<0.05);而其SDANN、LF及LF/HF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结论:1.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成功率高。 2.心律失常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 3.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类型与年龄相关,3~5岁及>18岁者易发生心律失常,3~5岁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 4.室间隔缺损直径≥8mm、封堵器型号≥8mm、股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超过60min及无膜部瘤形成者易发生心律失常。 5.室间隔缺损病人封堵术后SDNN、RMSSD、PNN<,50>及HF较术前明显增高,提示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可能与心功能改善有关。 总之,严格选择室间隔缺损病人介入治疗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规范选择封堵器的类型与型号,有利于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HRV可作为临床评价VSD病人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功能改善的客观指标。 意义和创新点 本研究具有如下特点:1.实用性,2.先进性,3.创新性。其中实用性强是最大的特点。我们的研究结果直接来源于临床,又直接服务于临床。本研究创新性很强。例如,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室间隔缺损病人封堵术后心率变异性参数改变,可作为临床评价室间隔缺损病人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功能改善的客观指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