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IV感染者不同阶段血清学、免疫学指标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6h】

HIV感染者不同阶段血清学、免疫学指标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同病期HIV-1感染者血清学、免疫学研究进展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附图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对HIV感染者不同阶段的HIV抗体条带、T淋巴细胞亚群、抗体OD值的变化及HIV抗体条带、抗体OD值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不同时期血清学、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寻求在HIV的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发生变化的规律:探讨综合利用各种指标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确定疾病分期、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可能性。 方法: 查阅有关文献,收集分析现有的HIV感染者不同时期的随访资料及部分实验室资料,确定研究对象。并对血清库中研究对象不同时期的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条带、抗体OD值,随访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相结合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急性感染期:最先出现抗外膜蛋白抗体和抗核心蛋白抗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聚合酶抗体出现,抗体OD值变大。 无症状期:带型1为p17+p24+p31+p39+gp41+p51+p55+p66+gpl20+gpl60,带型1占60%,带型2为p17+p24+p31+gp41+p51+p66+gp120十gp160,带型2占31.6%;只有p55和p31出现缺失,缺失率分别为35%和3.33%:与确诊时相比,有12例p55出现缺失,占23.08%。CD4+计数与CD4+/CD8+(p<0.01)有正相关关系;CD4+与CD8+(p>0.05)无相关关系;随访三年T淋巴细胞亚群和抗体条带未见有变化。带型1和带型2在CD4+T计数≥500和200-499两个范围的出现率相同。 艾滋病期:带型1占6.9%,带型2占32.2%:p55缺失率最高,为81.60%,p17为35.63%:与确诊时相比,有63例发生变化,占75%,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个月; p66在不同传播途径的阳性率不同。CD4+计数与CD4+/CD8+(p<0.05)、CD8+(p<0.05)有正相关关系。治疗6个月后部分个体抗体条带中p66、p55、p51、p17出现,其余未见有变化;而T淋巴细胞亚群有显著性变化;治疗后CD4+与CD4+/CD4+(p<0.05)有正相关关系,CD4+与CD8+无相关关系。带型1在CD4+T计数四个范围≥200、100-200、50-100、<50中的出现率相同。临床症状中主要有出现消瘦、发热、咳嗽、咳痰;CD4+与TLC有正相关关系(r=0.443,p<0.01)。 无症状期与艾滋病期:带型1出现率无症状期高与艾滋病期;p31和p55阳性率无症状期高与艾滋病期;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无症状期高与艾滋病期:判别分析得到判别函数为y=0.712﹡ CD4++0.531﹡CD4+/CD8+。 结论: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ELISA阳性、HIV抗体不确定者且同时具有与艾滋病相关的危险行为,则其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缩短随访时间,随访间隔以2~6周为宜,可以及早明确诊断。 无症状期WB条带较全,不同时间带型基本不变化;而带型不全时多见于艾滋病期:CD4+T计数和CD8+T计数的相关关系在无症状感染期、艾滋病期、治疗后发生变化,说明不同疾病阶段CD4+T计数和CD8+T计数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可以利用WB抗体条带、CD4+T和CD4+/CD8+比值、总淋巴细胞数来综合判断机体的免疫状态、确定疾病分期、监测疾病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