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5年的计量分析
【6h】

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2005年的计量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内容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及其意义

一、选题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文章结构和安排

第二章犯罪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古典学派的功利主义犯罪学思想

一、贝卡里亚的犯罪学思想

二、边沁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节贝克尔及其以后的研究

一、贝克尔的研究

二、贝克尔之后的研究

第三章中国犯罪率的变化及其解释

第一节宏观经济社会因素与中国的犯罪率

一、1978年以来中国的犯罪率描述

二、犯罪率实证文献综述

三、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因素对犯罪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四、实证检验及分析

五、小结

第二节惩罚和严打对犯罪的影响:威慑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威慑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一个概览

二、基于中国数据对经典威慑理论的检验

三、严打的威慑效应

第四章财产和暴力犯罪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财产犯罪的实证分析

一、1978年以来中国的财产犯罪及其描述

二、财产犯罪实证文献综述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暴力犯罪的实证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暴力犯罪及其描述

二、暴力犯罪实证文献回顾

三、数据、模型及变量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五、小结

第五章中国犯罪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

第一节中国犯罪省际差异的演变及其分解

一、数据与分析指标

二、全国的犯罪省际差异描述

三、东部地区犯罪的内部差异

四、中部地区犯罪的内部差异

五、西部地区犯罪的内部差异

六、东中西三大地带犯罪之比较

第二节影响犯罪省际差异的因素及其实证分析

一、什么因素会影响犯罪的省际差异

二、数据、模型和方法

三、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第六章结论

第一节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主要结论及其可靠性

二、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节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实证结论对中国刑事政策之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含其他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摘要

犯罪是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都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中国,犯罪学的研究还基本一直附属于刑法学,投入的研究人员和科研资料还很有限,学科发展一直很落后。但在国外,犯罪学会有多个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来加以研究,犯罪经济学便是这种研究的成功之一。犯罪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虽然犯罪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是如此的短,但是它却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成为了经济学帝国主义最为成果的领域之一,影响力很大。 在中国,犯罪学的文献中还很少有人利用经济学方法来开展他们的研究。但国外的研究表明,经济学尤其是计量经济学非常适合于用来进行犯罪学的实证研究,甚至完全可以说,国外的犯罪学实证研究已经几乎离不开计量经济学了。我们的研究就是利用经济学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犯罪学问题。具体而言,我们希望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社会因素的变革对中国犯罪率的影响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哪些因素相对更次要,对于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这两个重要的犯罪类型而言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中国犯罪的省际差异情况如何,造成犯罪省际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如何。由于国内犯罪学的定性研究较多而相对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因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的,只在少数一些地方进行了规范研究。 我们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经济学关于犯罪的理论研究进行一个梳理,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之后对中国的总犯罪率进行研究,我们主要关注的解释变量包括收入差距、国民教育、城市化等,除了关注这些社会经济因素对总犯罪率的影响之外,我们还会考察犯罪经济学经久不衰的一个问题--威慑效应问题,我们利用中国的数据构建了四个指标来衡量惩罚概率和惩罚严厉程度,从而来检验威慑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独特的地方。研究总犯罪率之后会对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这两种重要的犯罪分别进行研究,所共同考虑的因素包括收入差距、教育、城市化等,研究财产犯罪时还考虑了人均GDP、福利状况等,而研究暴力犯罪时则还考虑了人口结构、离婚率等因素。前面这些研究都是关注犯罪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在第五章中我们会关注犯罪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即研究中国犯罪的省际差异情况,我们构建了泰尔指数来反映犯罪的省际差异,并对泰尔指数进行了分解,以期看清犯罪省际差异的组成状况,之后我们则从宏观经济社会因素的角度对这些差异进行尝试性的解释。研究的最后是对整个研究结论的总结,包括对结论的可靠性以及研究的不足进行一个分析,也展示了未来可继续研究的方向,结尾部分我们还会探讨实证结论对于刑事政策的启示。在简短的导论之后,是对经济学关于犯罪的理论研究综述。本章首先回顾了具有浓厚功利主义风格的两位古典犯罪学派代表人物贝卡里亚和边沁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尽管不能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但他们深刻的思想却包含着经济学的很多精髓,而且,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犯罪经济学理论研究尤其是威慑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经济学威慑理论的思想源头。在威慑理论方面,可以说,总体上而言后面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两位思想家的视域之外。在回顾了两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之后,我们详细的梳理了贝克尔1968年的经典文献,正是他的这篇文献开启了现代经济学分析犯罪的序幕,此后,犯罪经济学突飞猛进。因而我们接着按照理论的步步发展梳理了贝克尔之后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是关于总犯罪率的实证研究。共关注了两个方面的因素对总犯罪率的影响,一是宏观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收入差距、国民教育、城市化等,二是惩罚和严打对犯罪率的影响,主要是利用中国的数据对威慑理论进行的一个实证研究。在第一节中,我们发现,收入差距对中国的犯罪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国民教育也同样如此,二者一个造成犯罪增多,一个能够减少犯罪,而城市化带来的犯罪增多力度最大。在第二节的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破案率、逮捕率、起诉率、重刑率四个指标衡量惩罚概率和惩罚严厉程度,实证结果发现,惩罚概率和惩罚严厉程度对犯罪均有显著的威慑作用,而其中破案率的威慑作用最大,且所有这些对暴力犯罪的威慑作用均是最小的。 第四章分别考察了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收入差距、经济增长都对财产犯罪产生了显著影响,收入差距扩大带来财产犯罪的增多,而经济增长能够导致财产犯罪的减少,但后者的影响不如前者的影响力那么大。我们还发现财产犯罪有明显的惯性特征,而其他一些因素如人均GDP、社会福利救济等因素对财产犯罪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暴力犯罪的研究中发现,收入差距和国民教育均对暴力犯罪产生了显著影响,暴力犯罪与财产犯罪一样也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其他如人口结构、离婚率等也对暴力犯罪产生了显著影响。第五章研究中国犯罪的省际差异。我们主要利用泰尔指数对犯罪的省际差异进行了描述,结果发现全国犯罪省际差异的泰尔指数整体来说呈现上升趋势,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后发现,地区内差异一直占据主导,最低年份也占总体差异的60%以上。对三大地区内部各自的考察发现,他们内部的差异和全国差异的走势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依然尝试着从宏观经济社会因素角度对中国犯罪的省际差异进行解释,实证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和现代化程度能够比较好的解释犯罪的省际差异,其他一些因素都不如这两个因素重要。 第六章是对整个研究的一个总结。首先概况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并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其次分析了实证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刑事政策的启示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