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研究
【6h】

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自主创新实现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

1.1.3品牌与市场收益

1.2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研究意义

1.2.2研究思路

1.2.3研究方法

1.2.4创新点及不足

1.2.5研究框架

第2章文献综述

2.1 自主创新文献研究评述

2.1.1创新与自主创新

2.1.2国外有关自主创新研究评述

2.1.3国内自主创新研究评述

2.2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文献研究评述

2.2.1制度创新派

2.2.2技术创新派

2.2.3竞争力派

2.2.4驰名商标派

小结

2.3本章结论

第3章基本假设与概念界定

3.1基本假设

3.1.1有限理性假设

3.1.2全球竞争假设

3.1.3过剩经济假设

3.2基本概念界定

3.2.1装备制造业

3.2.2自主创新

3.2.3产业链

3.2.4选择成本

3.2.5与品牌相关的概念

第4章基于品牌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静态模型

4.1装备制造业市场特性分析

4.1.1装备制造产品及市场特性分析

4.1.2 “N-QI-PE-B”模式分析

4.2基于品牌的市场收益静态模型

4.2.1基本模型

4.2.2均衡与福利分析

4.2.3模型的应用

4.3本章结论

第5章基于竞争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动态博弈模型

5.1博弈模型

5.1.1 引入“品牌”因素的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分析

5.1.2引入时间“贴现因子δi”的模型分析

5.2模型拓展

5.2.1考虑由单一卖者和单一买者的某一中间物品市场

5.2.2引入“品牌”的讨价还价动态博弈分析

5.3模型的应用

5.3.1品类品牌

5.3.2问卷调查

5.4本章结论

第6章基于终端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熵模型

6.1基本模型

6.1.1背景介绍——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的缺失

6.1.2已有研究简述

6.1.3终端熵:品牌与熵的耦合机理

6.1.4产业链熵:产业链与熵的耦合机理

6.2模型拓展

6.2.1品牌信用度

6.2.2品牌熵

6.2.3最优品牌熵

6.3本章结论

第7章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组织策略

7.1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的缺陷

7.1.1基于品牌导向的组织策略的缺失

7.1.2组织结构分析:以西北轴承为例

7.2装备制造业品牌经理制的定位

7.2.1品牌经理职能制定位

7.2.2流程再造

7.3装备制造业如何实施品牌经理职能制

7.3.1组织策略以往研究综述

7.3.2 “P-T-S-B-C-M”组织策略模型

7.3.3模型的应用

7.4本章结论

第8章结论与研究展望

8.1本文结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意在利用品牌策略解决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如何取得市场收益最大化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这一产业已被欧美发达国家牢牢掌控,面对强势在位者,作为后发者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为唯一出路。 本文认为,自主创新不是目的,企业不是为了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它只是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种手段,使企业获得富有成长性的持续盈利才是自主创新的最终目的。简言之,只有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市场收益的自主创新才是成功的,富有效率的,否则,自主创新是无效的。以往大多数自主创新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假定前提:自主创新是具有市场收益的。事实果真如此吗?现实经济社会中,自主创新并不一定都能为企业带来市场收益,该如何降低自主创新市场收益不确定性,以解决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命题,成为本文重要研究价值之所在。 较以往研究所不同,本文是基于品牌经济的视角,属于将已有的理论应用于新的领域,即用已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文中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品牌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将品牌这个要素,引入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收益最大化研究之中.在过剩经济条件下,解决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品牌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获得市场收益最大化的重要约束条件。正是品牌降低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换言之,只有在品牌条件下,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才能够获得市场收益最大化。装备制造业引入品牌,品牌信用直接影响到外部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企业通过品牌策略,提升品牌信用,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装备制造业企业品牌的品类度越高,品牌信用度就越高,企业对终端销售的拉力也就越大。因此,装备制造业通过品牌对产业链中各环节产生销售拉力作用,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使企业得以健康持久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市场收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采用了基本假设和概念界定--构建解释性模型--提出解决性模型的研究思路。 首先,是经济假设与概念界定。为解决自主创新获得市场收益最大化的前提条件问题,论文在构建解释性模型之前,为避免产生歧义,设定有限理性、全球竞争、过剩经济作为基本假设。同时,对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产业链、选择成本以及与品牌相关等概念,做成明确的界定与规范。 其次,是经济解释部分。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产品及市场特性的分析,利用选择成本分析范式(孙曰瑶,2005),在明确的假设条件下,构建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三大模型,并在每个模型之后,使用经济应用分析加以验证。 第一,从厂商利润的角度,构建基于品牌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静态模型。为了对模型作定性研究,本文从装备制造业产品及市场特性、商标到品牌的“Ⅳ-QI-PE-B”演化模式分析入手,将品牌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以反映一定时期内,品牌如何通过品类度等各项指标来影响装备制造业产量与收益的变化。装备制造业企业若通过品牌的单一品类和正确的品牌策略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便能够利用终端消费者购买,以摆脱上游原材料企业和下游组装企业的束缚,整合产业链条,增强控制力并最终成为领导者,从而实现持久利润最大化;另外,通过对产业链中企业竞合模式的分析,并以需求定律为理论基础分析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利润,发现在引入品牌之后,装备制造业厂商利用终端消费者作用于上下游厂商,继而,取得原材料和产品的定价权;此外,还借助简单的博弈分析,说明装备制造业做品牌与其他竞争厂商不做品牌的的差异。 第二,从产业链角度,构建基于竞争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动态博弈模型。运用选择成本分析范式,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分析框架下,将贴现因子δ的变动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联系起来。装备制造业(上游)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动态重复博弈中,由于上游引入“品牌”,降低了终端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也就是降低了上游谈判中的议价成本,从而降低了其贴现率r,增强其在谈判中的信心和耐心,并在谈判中占优,继而影响到讨价还价双方各自的均衡收益。从理论上进一步证明,“品牌”使上游装备制造业在讨价还价博弈中占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以生存。这不仅进一步丰富品牌经济中“中间产品”的研究理论,还试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自主创新的品牌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从终端确定性的角度,构建了基于终端的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熵比较静态模型。本文将起源于热力学的“熵”概念引入装备制造业市场收益研究之中。从“熵”的视角,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熵的概念引申为衡量消费者购买确定性的状态函数。依据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企业层面构建终端熵;从产业层面构建产业链熵,充分的解释品牌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系统熵的耦合机理。从理论上论证,品牌的引入,通过降低终端消费者购买的不确定性,不仅改变终端熵的大小,而且能够改变整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熵的大小,使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收益得到增加。此模型合理的解释了品牌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耦合机理,进一步阐述了中间产品通过做品牌,不仅是自身市场收益增加,而且使整个产业链的市场收益得到增加。从而印证,品牌对中间产品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对模型进行拓展,提出品牌熵及最优品牌熵概念,对品牌理论做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这三个解释性模型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装备制造业引入品牌,品牌在提升消费者自身选择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市场效率。换言之,正是品牌降低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获得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从理论上论证,品牌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试图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建立品牌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最后,是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的组织策略。在解释性模型之后,本文提出中国装备制造业该如何建设品牌的解决性模型。从剖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中组织策略缺失的问题入手,基于品牌经理制定位及流程再造的分析基础,将品牌经理职能制引入装备制造业组织策略中,并以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高压成套开关公司为例,解决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中的组织保障问题。 总之,本文围绕“过剩经济条件下,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如何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的问题,论证在现实经济环境和强大在位者的条件下,“品牌”是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获得市场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